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激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激丹,又稱「小兒水激丹」,屬中醫外科丹毒病症之一,首載於明代申斗垣所著《外科啓玄》卷八。此症多發於小兒,乃因足少陽膽經風火鬱結,循經外發所致。
【病因病機】 本病機理在於膽經鬱熱,復感風邪,風火相搏,纏滯於經絡。《外科啓玄》指出:「此丹由膽經風熱,結於兩脅。」蓋足少陽膽經循行過脅肋,其氣鬱而不暢,則化火生風,發為丹毒。小兒稚陰稚陽之體,經脈未充,更易為風熱所乘。
【臨床表現】 主要見於兩脅部位,偶可延及腰腹。典型證候為:
- 患處虛腫紅赤,撫之灼熱
- 邊界分明,形如雲片
- 或伴輕微痛癢
- 重者可見煩躁口苦,小便短赤
【鑑別診斷】 需與下列病症相辨:
- 赤遊丹:多發於頭面四肢,遊走不定
- 抱頭火丹:專發於頭面部,色若塗丹
- 內發丹毒:病位深在,腫硬疼痛明顯
【治療方法】 內治當清泄膽經風火,外治宜涼血解毒: ■ 內服方藥 主方選用小柴胡湯加減:
- 基礎方: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
- 加減法: 熱盛加梔子、連翹 腫甚加金銀花、蒲公英 瘙癢加白鮮皮、地膚子
■ 外治諸法
- 青黛散:青黛研極細末,以香油調敷
- 蛋清療法:新鮮雞蛋清塗抹患處,日三至五次
- 三黃洗劑:黃連、黃柏、黃芩煎湯外洗
【古籍補充】 《瘍醫大全》論其治法:「宜疏肝膽之風火,外以清涼之品塗之。」《幼科鐵鏡》亦載:「脅間忽赤如丹,此膽火外越,當從少陽論治。」
【現代闡釋】 從中醫理論觀之,水激丹實屬「火毒」範疇。足少陽經別貫膈絡肝,其火鬱發於外,故見脅肋丹腫。現代臨床觀察發現,此症多見於夏秋季節,與外感暑濕有一定關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