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水瘕,病證名。因經絡不暢,水氣結聚於心腹之間。《諸病源候論.水病諸候》:「水瘕者,由經絡否澀,水氣停聚在於心下,腎經又虛,不能宣利溲便,致令水氣結聚而成形段,在於心腹之間,抑按作水聲,但欲飲而不用食,遍身虛腫是也。」

水瘕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經絡不暢:由於各種原因,導致經絡不通,氣血運行不暢,水濕停滯,聚集於心腹之間,形成水瘕。
  2. 腎虛:腎主水,如果腎虛,不能固攝水液,水液就會泛溢,形成水瘕。
  3. 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,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形成水瘕。

水瘕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腹部脹滿,按之有水聲。
  2. 全身浮腫,尤以下肢為重。
  3. 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。
  4. 小便不利,或尿量減少。
  5. 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

水瘕的治療,以利水消腫、健脾益腎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
  1. 五苓散:主要成分是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。具有利水消腫、健脾益腎的功效。適用於水瘕兼有表證、小便不利、水腫等症。
  2. 真武湯:主要成分是附子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乾薑、炙甘草。具有溫陽利水、健脾益腎的功效。適用於水瘕兼有陽虛、畏寒、肢冷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  3. 防己黃連湯:主要成分是防己、黃連、黃芩、甘草、乾薑、大棗。具有清熱利濕、健脾益腎的功效。適用於水瘕兼有濕熱、口渴、小便黃赤等症。

水瘕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有節,不吃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  2.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3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  4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
水瘕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