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瘕
病證名,指因經絡氣機不暢,水濕之邪結聚於心腹之間的病證。此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水病諸候》,其病機主要與三焦氣化失司、腎經虛弱及水液代謝失常相關。
病因病機
水瘕的形成,多因外感濕邪、內傷飲食,或情志失調,導致經絡「否澀」(氣血壅滯不通),水濕停聚心下。腎主水液代謝,若腎經虛弱,氣化無力,則難以宣通水道,致使水氣蓄積成形,結於心腹之間。此外,脾失健運、肺失宣降亦可能加重水濕內停,形成有形之結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心腹間脹滿,按壓時可聞及水聲漉漉,或自覺腹內有移動性腫塊;兼見口渴欲飲卻不欲食、周身虛浮腫脹、小便不利等症。嚴重者可能伴有胸悶氣短、肢體沉重,舌苔多白滑或膩,脈象沉弦或濡緩。
鑑別診斷
水瘕需與「痰飲」「水腫」「癥瘕」等證相區別:
- 痰飲:水液停聚局部,多見於胸膈或腸胃,以咳唾痰涎、腸鳴漉漉為主,未必成形。
- 水腫:水液泛溢肌表,以頭面四肢浮腫為特徵,無心腹結塊。
- 癥瘕:多屬血瘀或氣滯成積,按之堅硬不移,與水瘕之按有水聲不同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通調經絡、溫陽利水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:
- 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:化氣利水,適用於膀胱氣化不利兼表證者。
- 苓桂朮甘湯(《金匱要略》):溫陽健脾、滲濕化飲,針對脾虛水停。
- 真武湯(《傷寒論》):溫腎助陽、化氣行水,適用於腎陽虛衰者。
若氣滯明顯,可佐以木香、砂仁理氣;兼瘀者加澤蘭、益母草活血利水。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詳述其病機:「水氣停聚心下,腎經又虛,不能宣利溲便,致令水氣結聚而成形段。」明代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指出:「水瘕多屬本虛標實,治當標本兼顧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強調「分消水濕」之法,結合針灸疏通三焦。
水瘕一證,體現中醫對水液代謝障礙的獨特認識,其辨證需綜合經絡、臟腑及氣血運行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