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恥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恥瘡
恥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早期梅瘡(即梅毒)發於男女陰部之症,屬「下疳」範疇。此名見載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與「楊梅瘡」「妒精瘡」等病症相關聯,多因穢毒侵襲、濕熱下注,或房事不潔、染受淫毒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恥瘡之發,主因三端:
- 穢毒結聚:外感淫穢疫毒,蘊結於前陰,腐蝕肌膚而成瘡。
- 肝腎濕熱:足厥陰肝經繞陰器,濕熱循經下注,與毒相搏,發為潰爛。
- 正虛邪襲:素體氣血不足,或房勞傷腎,毒邪乘虛內侵,滯留陰部。
臨床表現
初起陰部生粟米狀小瘡,或硬結潰破,形如臼窠,邊緣堅硬,瘡面污穢,或滲黃水,痛癢不一。若毒邪深竄,可伴見胯腹結核(淋巴腫大),甚則蔓延全身,轉為「楊梅結毒」。
辨證分型
- 濕毒蘊結證:瘡赤腫潰爛,滲液腥臭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利濕、解毒消瘡,方用 龍膽瀉肝湯 合 黃連解毒湯 加減。
- 毒瘀互結證:瘡色紫暗,久不收口,周邊堅硬如革,舌暗有瘀斑。治宜活血解毒、化瘀生肌,方選 活血散瘀湯 配合外敷 珍珠散。
- 正虛毒戀證:瘡面淡白,新肉不生,體倦脈弱。需扶正托毒,方用 托裡消毒散 加減。
外治之法
- 初起未潰:可用 金黃散 調敷,或 蘆薈膏 塗擦以消腫解毒。
- 已潰成瘡:以 生肌玉紅膏 祛腐生肌,或 五五丹 提膿化腐。
- 潰久不斂:配合灸法,取穴 三陰交、血海,以溫通經脈、促進癒合。
古籍論述
《瘍醫大全》提及:「下疳一證,屬肝腎二經濕熱,外兼淫毒所襲。」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:「恥瘡形如臼窠,硬若牛唇,乃穢毒深伏之象。」可見此症重在外毒內濕相合,治療需內外兼顧,標本並治。
恥瘡為梅毒初起之局部表現,中醫從「瘡毒」論治,結合經絡臟腑辨證,強調清解濕熱、化瘀托毒之法,並注重外治藥與針灸輔助,以達祛邪愈瘡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