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結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結胸

概念與定義

水結胸乃中醫病證名,指水邪結聚於胸脅部位所致之病患。此證屬結胸之一種,特點在於水飲停聚而非熱邪壅結。《註解傷寒論》明確指出:「但結胸無大熱者,非熱結也,是水飲結於胸脅,謂之水結胸。」歷代醫家對此證認識不一,柯韻伯在《傷寒來蘇集》中則認為水結胸實為結胸之一種表現,不應另立名目。

病因病機

水結胸之形成,主要由於:

  1. 水飲內停:素體陽虛,水液代謝失常,停聚為飲
  2. 邪陷胸脅:外感病邪內陷,與水飲互結於胸膈
  3. 氣機壅滯:胸陽不振,氣化不利,水飲不得宣散

其病機核心在於水飲停聚胸脅,阻遏氣機,影響心肺功能。與熱實結胸不同,此證熱象不顯,而以水飲徵候為主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胸脅滿悶:自覺胸脅部脹滿不舒,甚則疼痛
  • 頭汗出:僅頭部汗出明顯,餘處無汗,此乃水飲不得外泄之徵
  • 心下怔忡:心窩部悸動不安,如《傷寒全生集》所言:「心下怔忡,頭汗出」
  • 無大熱:體溫不高或僅有輕微發熱
  • 揉之有聲:按揉心下部位可聞及水聲汩汩

特殊體徵:

  • 心下按之痛:胸脅部位按壓疼痛
  • 呼吸不利:水飲迫肺可致氣短、咳喘
  • 渴不欲飲:雖有口渴感但不欲多飲

診斷要點

  1. 辨汗:頭汗出而身無汗為水結胸特徵性表現
  2. 辨熱:無大熱或僅有低熱,區別於熱實結胸
  3. 辨水:心下揉之有聲,或伴有咳唾涎沫
  4. 辨痛:胸脅疼痛,按之加重但不似熱結之劇痛

治療原則

治療以逐水消飲為主,根據證情輕重選方:

  1. 重證:水飲結聚較甚者,用大陷胸湯(甘遂、大黃、芒硝)峻下逐水
  2. 輕證:水飲較輕者,可用半夏茯苓湯(半夏、茯苓、生薑等)化痰利水
  3. 變證:若兼氣滯者,可酌加枳實、厚朴行氣;兼陽虛者,可加桂枝、白朮溫陽化飲

鑑別診斷

  1. 熱實結胸:見大熱、煩渴、便秘、疼痛劇烈,用大陷胸湯加減
  2. 寒實結胸:無熱畏寒,苔白滑,用三物白散
  3. 痰飲咳嗽:以咳喘為主,無胸脅硬滿疼痛
  4. 痞證:心下痞滿但按之柔軟不痛

歷史沿革

  1. 漢代:張仲景《傷寒論》首創結胸理論,雖未明言「水結胸」,但大陷胸湯用甘遂已寓逐水之意
  2. 宋代:成無己《註解傷寒論》首次明確提出「水結胸」病名
  3. 明代:陶華《傷寒全生集》補充半夏茯苓湯治法
  4. 清代:柯韻伯提出異議,認為不應單列水結胸

現代研究

當代中醫認為水結胸可見於:

  • 滲出性胸膜炎:表現為胸水積聚
  • 心包積液:屬「飲停心包」範疇
  • 某些消化系統疾病:如胃擴張、幽門梗阻等出現類似症狀者

治療上除遵循傳統方藥外,亦可結合現代醫學診斷,在辨證基礎上靈活用藥。對於水飲重證,峻下逐水法仍具獨特療效,但須嚴格掌握適應症與禁忌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