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疥

水疥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諸疥中症狀較輕者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五。該書將疥瘡分為五類:大疥、馬疥、水疥、乾疥、濕疥,其中水疥特徵為皮膚出現細小水皰狀疹塊,形如小瘭漿,搔抓破潰後有滲液,巢氏評其「此一種小輕」,意指其病情較其他疥瘡輕微。

從病機而言,水疥多因風濕熱邪客於肌表,或內蘊濕熱,外受風邪,鬱於皮膚腠理而成。其皮疹表現類似現代醫學之「丘疹性蕁麻疹」,或為濕疥之輕症變證。水疥之皮損以紅色丘疹為主,頂端或有小水皰,周邊輕度紅腫,自覺瘙癢,好發於四肢伸側或軀幹,遇熱或搔抓後症狀加劇。

中醫治療水疥,首重辨證。若屬風熱偏盛者,可見疹色偏紅、灼熱癢甚,治宜疏風清熱,方選消風散加減;若濕邪偏重,則疹色淡紅或伴滲液,舌苔白膩,宜化濕解毒,可用萆薢滲濕湯配合外治法。外治多以清熱燥濕、殺蟲止癢為則,如以黃柏、苦參、地膚子等煎湯外洗,或外敷青黛散以收濕解毒。

水疥與其他疥瘡之鑑別,在於其無傳染性(不同於蟲疥),且病程較短,調治得當可速癒。然若久病不愈或反覆發作,需考慮脾胃濕熱未清,或衛表不固,此時當兼顧健脾利濕或固表扶正,如以參苓白朮散調理。歷代醫家對水疥論述雖簡,然其病因病機與治療原則,仍不離中醫「審證求因」之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