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禁

病症名,屬禁瘡之一,首見於《痘疹經驗良方》。此症多因痘瘡初發之際,毒氣正盛,誤食生冷之物,致使痘毒鬱滯於皮肉之間,不得透發。臨床表現為皮膚隱現紅點,尤以頭面、兩脅及手足等處為甚,繼而轉為水泡。若冷氣內犯,則見腹痛腹脹;若冷氣外束,則發熱惡寒,此即稱為「水禁」。

病機分析
水禁之成因,關鍵在於「寒凝毒滯」。痘瘡本為熱毒外發之證,然生冷入腹,寒氣內侵,與熱毒相搏,導致氣機阻滯。寒主收引,故毒不得透,反鬱於肌腠,形成水泡。寒客中焦則腹痛,陽氣被遏則外現寒熱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「溫經散寒,透毒外出」為原則,常用藥物如下:

  • 肉桂:溫通經脈,散寒助陽,破除凝滯之毒。
  • 丁香:暖中降逆,善治寒邪內犯之腹痛。
  • 升麻:升舉陽氣,透發鬱毒,助痘疹外達。
  • 茯苓:健脾利濕,導水濕下行,防水泡泛溢。
  • 大腹皮:行氣寬中,緩解腹脹不適。

若因冷食損傷脾胃,兼見泄瀉者,可加山楂以消食化滯,兼能活血散瘀,助毒外解。

與相關病症鑑別
水禁與「水痘」有別,後者多因外感時邪,發病急驟,遍身水泡,不伴寒凝腹痛;而水禁則以痘瘡為本,因寒致變,局部水泡與寒象並見。此外,亦需與「陰毒」相區分,陰毒為寒邪深伏血分,而水禁之寒偏於氣分肌表。
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痘疹避忌生冷,犯之則毒滯難透。」可與《痘疹經驗良方》互參,強調寒邪對痘疹透發之阻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