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灸

水灸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指以具刺激性的藥物塗擦體表特定部位,透過皮膚吸收與經絡傳導,達到調理氣血、祛除病邪之效。此法屬「藥物外敷」與「灸法」之結合,兼具藥物療效與物理刺激作用,尤適用於虛勞、痹證等病症。

源流與記載

水灸之術見於清代醫籍,如《理瀹駢文》提及:「癆瘵,用大蒜擦脊梁,名水灸。」《外治壽世方·勞傷》亦載其操作:「治勞病人未氣虛者……尾閭起,擦上至大椎,又從大椎起擦下至尾溝,如此數十遍。」顯示此法早用於虛損性疾病,尤重督脈與膀胱經之調理。

作用原理

  1. 藥物透皮吸收:選用辛溫走竄之品(如大蒜、生薑、斑蝥等),其藥性透過皮膚滲入,刺激局部氣血運行,並循經絡內達臟腑。
  2. 經絡傳導:常沿督脈或膀胱經施術,因此二脈主一身之陽氣,擦藥可激發陽氣、通調臟腑,尤適虛寒證或氣血瘀滯者。
  3. 局部刺激效應:藥物摩擦令皮膚充血發熱,類似灸法之溫通作用,故稱「水灸」。

操作方法

  1. 選藥:多用單味或複方藥汁,如大蒜搗汁、生薑汁,或加入活血藥如紅花、川芎等。
  2. 施術部位:以背部督脈(大椎至尾閭)及膀胱經為主,亦可视病情選取四肢穴位。
  3. 手法:以紗布蘸藥汁,沿經絡上下推擦至皮膚微紅灼熱,每日1-2次,療程依病情而定。

適應症

  • 虛勞證:如《理瀹駢文》所載之「癆瘵」,屬肺腎陰虛或氣血虧耗者。
  • 風寒濕痹:藥力溫散,可緩解關節冷痛、肌肉僵硬。
  • 陽氣不振: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擦藥可助升發陽氣,改善畏寒、倦怠。

與其他療法之異同

  • 與艾灸比較:水灸無明火,以藥代灸,適於畏火或不宜熱刺激者。
  • 與刮痧比較:同屬外治,但水灸強調藥物與經絡結合,非僅物理刺激。

水灸融合藥治與經絡理論,操作簡便,為中醫外治特色之一,其應用可溯及古籍,至今仍具臨床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