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咳之中醫詳解

定義與病機
水咳為中醫病證名,屬咳嗽之一類,主因水飲內停、上凌於肺,致肺氣宣降失常而發。其病機與「痰飲」「水氣」密切相關,多因脾腎陽虛,水液代謝失司,停聚成飲,或外感寒邪引動內飲,上逆犯肺而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咳嗽頻作,痰涎清稀或呈泡沫狀,甚則喉間漉漉有聲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表證(太陽表水):身熱惡寒、胸悶氣促,或見怔忡心悸。
    • 裏證(太陽里水):脅肋脹滿硬痛,小便不利。
    • 陰證(少陰水氣):形寒肢冷,面浮肢腫,咳喘夜甚。

證型分治

  1. 太陽表水

    • 病機:外寒引動內飲,肺失宣肅。
    • 方藥:小青龍湯(麻黃、桂枝、細辛、乾薑、五味子等)溫肺化飲、解表散寒。
  2. 太陽里水

    • 病機:水飲內結胸脅,氣機壅滯。
    • 方藥:十棗湯(甘遂、大戟、芫花)攻逐水飲,適用於咳引胸脅痛、小便閉者。
  3. 陰證水氣

    • 病機:腎陽虛衰,水氣上逆。
    • 方藥:真武湯(附子、茯苓、白朮、生薑、芍藥)溫陽利水,主治咳喘伴肢冷浮腫。

其他變證治法

  • 水停中焦:症見脘痞、嘔涎,以小半夏湯(半夏、生薑)和胃降逆。
  • 膀胱氣化不利:小便澀少,以五苓散(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)通陽化氣行水。

古籍溯源
《醫學入門》明確提出水咳與「飲茶水停蓄」相關,並依病位深淺分證用藥;《傷寒六書》進一步區分表裏陰陽,完善辨證體系。此證與一般風寒咳嗽不同,需從「水飲」論治,重在溫化、滲利或攻逐,非單純止咳可癒。

相關概念
水咳屬「痰飲咳嗽」範疇,與「肺脹」「支飲」有交叉,然支飲以胸膈支滿為主,肺脹多兼氣虛,臨床須細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