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虧火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虧火炎

病證名,為中醫理論中描述陰陽失衡的病理狀態,主要涉及腎水不足與心火亢盛,或腎臟本身陰虛陽亢的病機變化。

定義與病機

  1. 腎水不足,心火獨旺

    • 中醫認為「腎屬水,心屬火」,腎陰(水)能上濟心火,使心陽不致過亢。若腎陰虧虛,無法制約心火,則導致「水不制火」或「水火不濟」,形成心火偏亢之證。
    • 此類病變與「心腎不交」密切相關,屬上熱下虛之象。
  2. 腎陰虛,陽亢於內

    • 腎為水火之臟,內寓真陰真陽。若腎陰(水)虧耗,陰不涵陽,則虛陽浮越,表現為腎臟本身的陰虛火旺,即「腎火偏亢」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心火亢盛型

    • 症狀:心煩易怒、失眠多夢、心悸不寧、頭暈耳鳴、舌尖紅赤、口乾咽燥,脈細數。
    • 特徵:火性上炎,故症狀多見於上部(頭面、心神),而腎陰虧基礎在下焦。
  2. 腎陰虛陽亢型

    • 症狀:腰膝痠軟、潮熱盜汗、五心煩熱、咽乾顴紅、遺精早泄,舌紅少苔,脈沉細數。
    • 特徵:虛火內擾,兼見腎精不足之象。

病因與相關理論

  • 先天不足:腎陰素虛,或久病耗傷腎精。
  • 情志過極:憂思鬱怒,化火傷陰。
  • 勞倦過度:房勞或熬夜耗損腎陰。
  • 溫病後期:熱邪傷及真陰,餘熱未清。

中醫治法

  1. 滋腎降火

    • 方藥:六味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(腎陰虛火旺);黃連阿膠湯(心腎不交)。
    • 針灸:太溪(腎經原穴)、湧泉(滋陰降火)、三陰交(調補肝脾腎)。
  2. 清心瀉火,交通心腎

    • 方藥:天王補心丹(心陰虛火旺)、交泰丸(黃連、肉桂引火歸元)。
    • 針灸:神門(心經原穴)、勞宮(清心火)、復溜(滋腎陰)。

與其他證型的鑑別

  • 陰虛火旺:泛指全身陰虛導致的虛火,範圍較廣;「水虧火炎」特指腎陰不足,火炎於上或腎中虛火。
  • 肝陽上亢:多因肝腎陰虛引起,但以頭暈目眩、急躁易怒為主,少見心煩失眠等心火症狀。

此證型反映了中醫「陰陽互根」與「五行制化」的理論核心,臨床需辨明虛實,針對病機調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