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齒壅

齒壅,又稱牙齦胬肉,為中醫病證名,指齒齦間異常增生胬肉,導致牙齒排列壅疊不齊之病症。此證首載於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三,屬齒科常見病候之一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齒壅多因陽明濕熱熏蒸所致。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飲食不節、過食肥甘厚味,或外感濕熱之邪,皆可導致脾胃濕熱內蘊。濕熱循經上攻,蘊結於齒齦,氣血壅滯,日久則化腐成胬,形成齒間贅生之物。此外,腎虛火炎肝鬱化火,亦可能間接助長濕熱上擾,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齒齦間突起粉紅色或深紅色之胬肉,質地柔軟或稍硬,觸之易出血。伴隨牙齒排列不整、咀嚼不適,嚴重者甚至影響言語。部分患者或兼見口臭、口黏、舌苔黃膩等濕熱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清熱除濕為主,兼顧涼血和胃。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清胃散加減:以黃連、升麻清瀉胃火,生地、丹皮涼血養陰,當歸和血,可酌加薏苡仁、赤茯苓以增強利濕之效。
  2. 甘露消毒丹:若濕熱偏重,見舌苔厚膩、口黏明顯者,可選此方化濕清熱。
  3. 知柏地黃丸:若兼腎陰虧虛、虛火上炎,宜滋陰降火,輔以清胃之品。

其他療法

外治可配合中藥含漱,如金銀花、黃芩煎湯漱口,以清熱解毒;或局部外敷冰硼散,緩解腫痛。針灸可選合谷、內庭、足三里等穴,以疏泄陽明經氣。

古籍參考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強調「陽明之熱上沖」為本證關鍵,後世醫家亦多從脾胃濕熱論治,並注重調理氣血,以防胬肉復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