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齒壅──牙齦胬肉

齒壅,又稱牙齦胬肉,是指齒齦間生胬肉,導致齒牙壅疊不齊的病狀。這種情況通常由陽明濕熱作用引起,治療上宜清熱除濕,可使用清胃散來加減處方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三記載:“齒壅,是指齒齦間生胬肉,導致齒牙壅疊不齊。這種情況通常由陽明濕熱作用引起,治療上宜清熱除濕,可使用清胃散來加減處方。”

清胃散的組成包括:黃連、黃芩、白朮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其功效為清熱燥濕,和胃降逆,主要用於胃熱嘔吐、胃脘痛、腹脹和泄瀉等症狀。

齒壅的臨床表現為齒齦間生胬肉,導致齒牙壅疊不齊。患者通常會出現口臭、口苦、口乾、牙齦腫痛、牙齒鬆動和牙齒疼痛等症狀。

齒壅的治療方法主要針對清熱除濕,可使用清胃散加減處方進行治療。清胃散由黃連、黃芩、白朮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組成。其中,黃連、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的作用;白朮具有健脾燥濕的作用;甘草具有緩急和中的作用;生薑具有發散風寒的作用;大棗具有補中益氣的作用。這些藥物合用能有效地清熱除濕,緩解齒壅的症狀。

預防齒壅的方法包括保持口腔清潔,飯後漱口;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;注意休息,避免熬夜;進行適度運動,增強體質。

齒壅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,若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牙齒鬆動、牙齒疼痛等嚴重後果。因此,若出現齒壅的症狀,務必及時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