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癩
病名
水癩為中醫麻風病分類證型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》。其名源於患者多先患水病(如水腫、濕瘡等),後因風邪引動,水毒內蘊而發病。此病屬「厲風」範疇,病情深重,多與腎經受邪相關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晚期瘤型麻風病。
病因病機
水癩之成因,主因水病(如濕邪停聚、水腫等)未癒,復感風邪,風水相搏,毒邪深入腎經所致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水病留停,觸風發動,毒邪入腎,發為水癩。」腎主水,司二陰,故毒邪侵腎後,易見陰部潰爛、足底漏瘡等症。此外,長期濕熱蘊結、氣血壅滯,亦會導致經絡阻塞,皮肉腐敗。
臨床表現
- 初發期:遍體漸生瘡瘍,形如濕疹或結節,色紅或紫,伴隨皮膚麻木、知覺減退。
- 進展期:眉毛脫落(中醫稱「眉墮」),四肢痿軟無力,瘡面擴大,潰後流黃水或血水,久不癒合。
- 晚期:瘡色轉紫黑,腐爛深陷,痛癢不顯(因氣血痺阻,神經受損),甚則足底穿漏、陰莖腐蝕,並見面色晦暗、形體消瘦等虛衰之象。
證候特點
- 腎經受邪:腰膝痠軟、耳鳴、陰部潰爛。
- 濕毒壅滯:瘡面滲液黏稠,肢體沉重。
- 氣血兩燔:瘡色紫黑,兼見發熱、煩渴。
治療原則
水癩屬本虛標實之證,治療需標本兼顧:
- 祛風解毒:選用苦參、白花蛇、大風子等藥,以攻逐風毒。
- 利濕通絡:如黃柏、蒼朮、土茯苓,化濕濁、通經隧。
- 補腎培本:晚期需佐以熟地、山茱萸等滋腎填精,扶助正氣。
- 外用方藥:潰爛處可敷貼解毒生肌之品,如青黛散或黃連膏。
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水癩乃濕毒沉痼,非峻藥難拔其根。」強調此病需長期調治,結合內服外治。另《醫宗金鑒》載有「換肌散」等方,專治麻風潰爛,可參酌運用。
水癩病情頑惡,中醫強調「早治未深」,若見皮膚異狀日久不消,需詳辨證型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