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門
水門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即「水突穴」之異稱。此穴屬足陽明胃經,位於頸部,具體位置在胸鎖乳突肌前緣,當人迎穴與氣舍穴連線之中點處。
穴位特性與功能
水門(水突)為胃經氣血輸注之所,其名「水」意指水濕之氣,「突」則有衝撞、上湧之意,反映此穴能調節水液代謝與氣機升降。主要功能如下:
- 宣肺利咽:主治咽喉腫痛、咳嗽氣逆等上焦病症,能疏通局部氣血,緩解喉部壅滯。
- 降逆化痰:針對胃氣上逆所致之呃逆、嘔吐,具和胃降氣之效,亦能化解痰濕停聚。
- 疏經活絡:可改善頸側經脈拘急,如落枕或頸部氣血不暢之疼痛。
中醫理論基礎
水門穴之作用與胃經循行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,足陽明胃經「循喉嚨,入缺盆」,水門恰位於此通路,故能調節經氣,影響咽喉與胃腑。此外,此穴鄰近「人迎」(足陽明、少陽之會),二穴協同可增強清降陽明火熱、疏泄少陽鬱滯之效。
臨床應用
古醫籍中,水門多用於實熱或痰濕證候,如《針灸大成》提及治「咳逆上氣,咽喉臃腫」;現代針灸則擴展至甲狀腺腫、聲帶麻痹等病症。刺灸時多採直刺0.3~0.5寸,或避開血管斜刺,以得氣為度。
此穴別名「水門」,亦隱喻其如水道閘門,能開闔水液運行,體現中醫「通調水道」的治療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