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沫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沫瘡
病證名,指小兒腿胻(即小腿)間所生之皰疹,因接觸冷水或寒氣浸淫而加重。此症首見於宋代醫家竇材所著之《扁鵲心書》,記載:「小兒腿胻間有瘡,若以冷水洗之,寒氣浸淫,遂成大片,甚至不能步履。」說明此瘡初起為局部皰疹,若誤以寒涼之水洗滌,則寒邪深入,導致瘡面擴散,嚴重時可影響行走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水沫瘡多因小兒肌表腠理不密,復感外濕或寒邪,濕寒相搏,鬱滯於肌膚所致。濕性黏滯,寒性收引,二者結合則阻遏氣血運行,使局部皮膚失養,久而化熱生瘡。若再受冷水刺激,寒濕之邪更易內侵,使病情加劇。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腿胻間散在紅疹或小水皰,伴輕微瘙癢;若未及時調治,或誤用寒涼之法,則瘡面逐漸擴大,形成片狀潰爛,滲出黃水,周圍皮膚腫脹,甚則疼痛難忍,妨礙步履。
治法與方藥
- 外治法
- 溫散寒濕:以蔥、椒、生薑煎湯外洗,藉其辛溫之性驅散寒邪,疏通氣血。
- 斂瘡生肌:洗淨後,以百花散(傳統外用散劑,多含止血生肌之品如白芨、煅龍骨等)摻於患處,以收濕斂瘡,促進癒合。
-
內服調理
若瘡勢纏綿,可配合內服藥,如《外科正宗》之「五苓散」加減,以健脾利濕;或「黃耆桂枝五物湯」加蒼朮、薏苡仁,益氣溫陽、化濕通絡。
古籍補充
清代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類似證候,稱「寒濕瘡」,強調「宜溫藥和之」,與水沫瘡之治法相通,皆以溫散為要。此類瘡瘍雖屬外症,然其本在於正氣不足、寒濕內伏,故治療時需內外兼顧,標本同治。
水沫瘡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審因論治」之特色,重視環境與體質之互動,避免寒涼誤治,方能奏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