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逆

定義與病機
水逆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,指因內有伏飲(水飲停聚體內),導致外來水液無法受納,反見「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」之症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水氣格拒」——體內原有水飲停滯,阻礙氣機,新飲入胃後與伏飲相衝,引發胃氣上逆而嘔吐。

經典論述

  1. 《傷寒論》原文
    太陽病中風證,遷延六七日未解,出現表證(如發熱惡寒)與裡證(口渴、嘔吐)並存,且飲水即吐,即為水逆。張仲景以「五苓散」主治,藉桂枝通陽化氣、白朮茯苓健脾利水,澤瀉與豬苓導水下行,共奏「通陽利水」之效。
  2. 後世醫家闡釋

    • 《傷寒論條辨》指出:「伏飲內作,外水不得入」,強調體內水飲為病理基礎,新水入胃後與伏飲相搏,形成「以水得水,湧溢格拒」之勢。
    • 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解釋,水逆屬「水停中焦,氣不化津」,除嘔吐外,或兼小便不利、頭眩等水飲上犯之症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主症:口渴欲飲,但飲後即吐,吐物多為清水或未消化水液。
  • 兼症:或見發熱惡寒(表證未解)、心下痞滿、小便不利、舌苔白滑、脈浮或弦。
  • 與相似證鑑別
    • 痰飲嘔吐:吐黏涎痰沫,伴胸悶咳喘,無明顯表證。
    • 胃寒嘔吐:嘔吐清水,喜溫惡寒,無口渴或渴喜熱飲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治則:以「化氣行水」為主,兼解表邪。
  • 代表方劑
    • 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:桂枝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豬苓。
    • 變證加減:若兼脾胃虛弱,可合苓桂朮甘湯;水飲化熱者,酌加黃連、竹茹。

理論延伸
水逆雖列於太陽病篇,實與三焦氣化失司密切相關。水飲停聚中焦,阻礙脾之升清、胃之降濁,致「上焦不納、下焦不泄」。五苓散通過恢復三焦氣化,使「水精四布」,從根本上解除水飲格拒之勢。此證亦體現中醫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的治療思路,強調陽氣在水液代謝中的關鍵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