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癖
病名。指因水氣結聚於兩脅所致之癖病,屬中醫積聚病症之一。其病因多由飲食不節、脾胃運化失常,致使水液代謝失調,停聚成飲,久則結於脅下而成癖塊。
病因病機
水癖之形成,主要與「水氣結聚」相關。《諸病源候論·水病諸候》指出:「水癖由於漿不消,水氣結聚而成癖。」意指水液代謝受阻,未能正常輸布排泄,反滯留脅下,日久凝聚成癖。此病機與「痰飲」「支飲」密切相關,蓋水飲停積,流注脅肋,阻遏氣機,故見脅側轉動疼痛、畏風寒、納差短氣等症。《儒門事親·內積形》進一步闡述:「積水轉甚,流於兩脅,世謂水癖,或謂支飲。」說明水癖與支飲在病位及病性上有所重疊,皆屬水飲為患。
臨床表現
水癖之典型症狀包括:
- 兩脅疼痛:水飲停聚脅下,氣機不暢,故轉側或按壓時疼痛加劇。
- 畏風惡寒:水飲屬陰邪,易傷陽氣,故患者多不耐風寒。
- 脾胃失和:水濕困脾,運化失常,見食欲不振、脘腹脹滿。
- 短氣乏力:水飲上凌胸膈,阻礙肺氣宣降,故呼吸短促。
鑑別診斷
水癖需與下列病症區分:
- 癖飲:泛指水飲結聚成癖,病位較廣,未必限於兩脅。
- 支飲:《金匱要略》載「飲後水流在脅下,咳唾引痛,謂之懸飲」,若兼見咳逆倚息、短氣不得臥,則屬支飲。水癖與支飲皆可表現為脅下病變,但支飲更強調飲邪犯肺之證。
- 懸飲:亦見脅痛,然以咳唾引痛、胸脅脹滿為主,病位偏於胸脅膜原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水癖,以「溫陽化飲、行氣消癖」為大法,常用方劑如:
- 苓桂朮甘湯:溫脾化飲,適用於脾陽不足、水飲內停者。
- 十棗湯:攻逐水飲,用於水癖實證,體壯邪盛者。
- 五苓散:利水滲濕,佐以健脾,適用於水濕偏重者。
古籍考證
《諸病源候論》首將水癖列為獨立病證,強調其「漿不消」之病源;後世醫家如張從正《儒門事親》則進一步與支飲相聯繫,豐富其理論內涵。此病反映了中醫對水液代謝障礙所致積聚的細緻觀察,亦體現「痰飲致百病」之學術觀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