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氣(中醫名詞詳解)

基本概念

水氣為中醫重要病理概念,指人體水液代謝失常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及其相關證候。《黃帝內經》與《傷寒雜病論》對此有系統論述,其概念涵蓋兩大範疇:

病理範疇

一、水腫病證

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明確指出:「諸有水氣者,微腫先見於目下也。」此類水氣主要表現為:

  • 皮下組織水液停聚
  • 按之凹陷不起
  • 多始發於眼瞼、面部

《金匱要略》專設「水氣病」篇,系統分為:

  1. 風水:風邪襲表,肺失宣降所致,特徵為惡風、骨節疼痛
  2. 皮水:脾失健運,水溢肌膚,特徵為四肢腫甚、按之沒指
  3. 正水:腎陽不足,水氣上逆,特徵為腹滿而喘
  4. 石水:陰寒凝結,水聚少腹,特徵為少腹硬滿如石

二、痰飲內停

《傷寒論》提出「心下有水氣」概念,指:

  • 水飲停聚胸膈
  • 主要表現為咳喘、痰鳴
  • 典型方劑如小青龍湯證

病機特點

臟腑失調

  1. 肺失通調:肺為水之上源,主宣發肅降
  2. 脾失轉輸:脾主運化水濕,為制水之樞
  3. 腎失氣化:腎陽溫煦,主司開闔

經絡影響

  • 三焦水道不利
  • 膀胱氣化失常
  • 陽明經氣不降

診斷要點

望診特徵

  • 目下如臥蠶狀
  • 面色㿠白或黧黑
  • 舌體胖大,舌苔水滑

切診要領

  • 脈沉細或弦緊
  • 皮膚按之凹陷遲復
  • 心下痞硬拒按

治療原則

基本大法

  1. 開鬼門:發汗解表,如越婢湯
  2. 潔淨府:利小便,如五苓散
  3. 去菀陳莝:攻逐水飲,如十棗湯

辨證用藥

  • 風水相搏:防己黃耆湯
  • 脾虛濕盛:實脾飲
  • 腎陽衰微:真武湯

發展演變

歷代醫家對水氣理論多有發揮:

  • 張仲景確立辨證綱領
  • 朱丹溪強調「濕熱相火」致水
  • 張景岳重視命門陽虛致腫

此概念與現代醫學水腫、胸腹腔積液、慢性心衰等病症有相關性,但中醫更強調整體辨證與氣化失常的病機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