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氣不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水氣不調,病證名。指水氣失去正常的調節。《千金要方》:「水氣不調,身體浮腫,氣滿喘粗。」

水氣不調的病因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• 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水氣不化。
  • 勞倦過度,損傷氣陰,脾失濡養,水濕內停,水氣不化。
  • 久病體虛,正氣不足,水濕內停,水氣不化。
  • 外感風寒,寒邪束表,阻遏水氣,水氣不得宣發,水氣不調。

水氣不調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• 水腫:水氣停聚於體表,可見全身或局部水腫。
  • 氣喘:水氣阻遏肺氣,可見氣喘、胸悶、呼吸困難。
  • 腹脹:水氣停聚於腹部,可見腹脹、腹痛。
  • 便溏:水氣內停,可見大便溏薄。
  • 舌苔白膩:水氣內停,可見舌苔白膩。
  • 脈濡緩:水氣內停,可見脈濡緩。

水氣不調的治療,主要以健脾利水、化痰行氣為主。常用方劑有:

  • 二陳湯:由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組成,具有健脾化痰、利水消腫的功效。
  • 五苓散:由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組成,具有健脾利水、溫化水飲的功效。
  • 真武湯:由附子、乾薑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桂枝組成,具有溫陽利水、化痰行氣的功效。

水氣不調的預防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• 飲食清淡,不吃肥甘厚味。
  • 勞逸適度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•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  •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
水氣不調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如果出現水腫、氣喘、腹脹等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