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氣不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氣不調

病證名,指人體內水液代謝與氣機運行失調,導致水濕停滯或氣化不利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源自中醫理論中「水」與「氣」的相互關係,強調二者需協調運轉以維持生理平衡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「水氣不調,身體浮腫,氣滿喘粗」,具體描述其典型症狀為水濕泛溢肌膚所致的浮腫,以及氣機壅滯引起的胸悶喘息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水氣不調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和密切相關:

  1. 肺失宣降:肺主通調水道,若外感風邪或痰濕阻肺,肺氣不得宣發肅降,水液輸布失常,可聚為水濕。
  2. 脾失健運:脾主運化水濕,若飲食勞倦損傷脾陽,水濕內停,泛溢肌膚則見腫脹,阻遏氣機則生脹滿。
  3. 腎陽不足:腎為水臟,主司氣化。若腎陽虛衰,無法蒸騰水液,致水濕內蓄,甚則上凌心肺,引發喘逆。

此外,三焦氣化不利、肝氣鬱結影響水液疏泄,亦可能導致水氣運行失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水濕偏盛:周身浮腫(尤以顏面、下肢為甚),按之凹陷,小便短少,舌苔白滑。
  • 氣機阻滯:胸脅脹滿、呼吸急促,或兼見脘腹痞悶、噯氣頻作。
  • 寒化或熱化:若兼陽虛寒凝,可見畏寒肢冷;若濕鬱化熱,則見口渴、舌紅苔黃膩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水相搏:多見於外感初期,突發頭面浮腫,伴惡風發熱,脈浮。
  2. 脾虛濕困:腫勢緩起,倦怠納呆,大便溏薄,舌淡胖有齒痕。
  3. 腎陽衰微:腰以下腫甚,畏寒肢冷,夜尿頻多,脈沉遲。

治療原則
以「調氣化水」為核心,根據病位與病性差異,分別採用宣肺行水、健脾滲濕、溫腎利水等法,並佐以理氣之品,如陳皮、厚朴等,以助水行。古典方劑如五苓散(通陽化氣利水)、真武湯(溫腎散寒)等,皆為臨床常用之方。

水氣不調之證,反映中醫「氣為血帥,水隨氣行」的理論特色,其辨治需緊扣臟腑氣化功能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