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氣喘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氣喘促

病證名,指因水氣逆行上乘於肺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而引發的喘促症狀。此證屬中醫「喘證」範疇,多與水飲內停、氣化不利相關,其病機核心為「水邪犯肺」,使肺氣壅滯,呼吸不利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水氣上逆:體內水濕停聚,因脾腎陽虛或三焦氣化失司,水氣不得下行,反而上逆犯肺,致肺氣浮越,失於肅降。
  2. 肺氣壅滯:肺為「水之上源」,主通調水道。水邪侵肺則肺體浮脹,氣道受阻,故見喘促不得平臥。
  3. 腎不納氣:腎陽虛衰,水濕不化,上泛為飲,進一步加重肺氣上逆,形成本虛標實之候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喘息急促、呼吸困難,尤以平臥時加劇,常需端坐呼吸。
  • 兼症:咳嗽痰多稀白,胸悶脹滿,或伴下肢浮腫、小便不利。
  • 舌脈: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弦或濡緩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溫陽化飲、利水降逆」為主,通調水道以助肺氣肅降。

  • 主方
    • 桂苓甘朮湯(《金匱要略》):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,溫脾陽、化水飲,適用於脾虛水停者。
    • 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):附子、桂枝、地黃等,溫補腎陽、化氣行水,適用於腎虛水泛者。
  • 加減:若兼肺氣不宣,可加杏仁、葶藶子以降氣平喘;水濕重者,配伍澤瀉、豬苓以增強利水之效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痰喘:以痰鳴漉漉為主,痰黏難咯,苔膩脈滑,治宜化痰降氣。
  • 氣虛喘:喘息聲低,動則加劇,伴氣短乏力,治宜補益肺脾。

古籍論述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:「水氣喘促,乃水氣逆行乘肺,肺得水而浮,喘不能臥,氣不宣通。當從小便去之。」強調利水為關鍵,使邪有出路,喘自平復。此證亦稱「水喘」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飲發於中,喘咳於上」之論相合。

現代延伸

從中醫理論看,此證類似西醫學「心源性哮喘」或「肺水腫」部分表現,但中醫治療著眼於整體氣化功能,非僅針對症狀。臨床須辨明標本虛實,水飲與陽虛孰輕孰重,方能精準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