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氣腫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氣腫滿
病證名,指水腫兼見氣急喘滿之證候,屬中醫水腫病範疇。其病因多與脾腎兩臟功能失調相關,如《普濟方》卷三百八十六所述:「夫小兒水氣腫滿者,由將養不調,脾腎兩臟俱虛故也……腎虛不能傳其水液,脾虛不能克制於水,故水氣流溢於皮膚,故令腫也。」
病因病機
- 脾虛失運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不足,則水濕內停,泛溢肌膚而成腫滿。
- 腎虛不化:腎主水液代謝,若腎陽虧虛,氣化無權,水液停聚,上凌心肺則見氣喘。
- 肺失宣降:肺為水之上源,若肺氣壅滯,通調水道功能失常,可加重水濕瀦留。
臨床表現
- 水腫:周身浮腫,按之凹陷,尤以腰以下為甚。
- 氣喘:水氣上逆,肺氣不降,呼吸急促,甚則不得平臥。
- 其他兼症:小便不利、腹脹、面色㿠白、舌淡胖苔白滑、脈沉細。
治療原則
-
初期治標:理脾利水
- 方藥:茯苓導水湯(《醫宗金鑒》)為主方,以茯苓、澤瀉、白朮健脾滲濕,配合檳榔、大腹皮行氣消脹。
- 作用:通利水道,緩解腫滿之急。
-
後期治本:溫腎滲濕
- 方藥:金匱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)加減,以附子、桂枝溫陽化氣,熟地、山茱萸補益腎精,佐以茯苓、澤瀉利水消腫。
- 作用:補腎助陽,恢復氣化功能,從根本調理水液代謝。
辨證分型與加減
- 兼肺氣不宣:加麻黃、杏仁宣肺平喘。
- 脾虛濕盛:重用白朮、蒼朮,或合五苓散加強健脾利濕之效。
- 腎陽衰微:可酌加巴戟天、仙茅以增強溫腎之力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黃帝內經》: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」
- 《景岳全書》:「水腫之病,多屬陽虛,蓋氣化而水自消。」
此證需辨明標本虛實,標急者先治其水,本虛者當溫補脾腎,以恢復水液代謝之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