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土不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土不服

病證名,指因遷徙至異地,因氣候、飲食、環境等變異,導致人體一時難以調適,而出現諸多不適症狀。此症自古有之,中醫認為其與「天人相應」之理相悖,致使臟腑氣機失和,尤以脾胃功能受擾為甚。
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中,人體與所居之地氣候、水土息息相關,形成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」之體質特性。若驟然易地,風土異氣襲人,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或飲食不調,易使脾胃運化失司。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二者失和則水穀不化,濕濁內停,故見腹脹、泄瀉;若肝氣因情志不暢而鬱滯,更可影響脾胃,甚或導致女子月經失調。

臨床表現
症狀多見於遷徙初期,輕重因人而異:

  • 脾胃系症狀:食慾不振、脘腹脹滿、噯氣頻作,或大便溏瀉、便秘交替。
  • 外感兼證:頭重如裹、肢體困倦,或微惡風寒,此乃濕邪困表之象。
  • 情志與婦科症狀:夜寐不安、心煩易怒;女子經期紊亂、經量異常,與肝失疏泄、衝任失調相關。

中醫辨證分型

  1. 濕困脾胃證:舌苔白膩,脈濡緩,以脘悶、泄瀉為主,治宜芳香化濕,方如藿香正氣散加減。
  2. 脾虛氣滯證:倦怠乏力,食後腹脹,脈弱,宜健脾理氣,參苓白朮散合陳皮、砂仁。
  3. 肝脾不和證:脅脹噯氣,情緒波動時症狀加劇,可選逍遙散調和肝脾。

古籍論述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飲食居處,五運更立,各有所勝」,強調環境變遷對人體之影響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則載:「不伏水土者,言人越在他境,乍離封邑,氣候既殊,水土亦別。」說明古人早察水土不服與地域氣候之關聯。

此症雖多屬暫時,然中醫重視「治未病」,建議遷居前可漸調飲食、作息,以助機體緩慢適應新域氣候。若症狀纏綿,需進一步辨證施治,調理臟腑氣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