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位

在中醫運氣學說中,「水位」為寒水所主之位,與自然氣候及人體生理、病理變化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言:「水位之主,其瀉以咸,其補以苦。」指出水位當令時,治療上宜以咸味藥物瀉其過盛之寒水,以苦味藥物補其不足。王冰注釋進一步闡明:「水之位,冬至前後各三十日,終之氣也。」意指水位主司冬至前後共六十日,對應六氣中的「終之氣」,即一年中氣候最為寒冽的時段。

水位與五運六氣

水位在五運六氣體系中屬「太陽寒水」所主,與「少陰君火」相對。其時令特徵為陰寒凝閉,萬物潛藏,人體陽氣內斂,易因寒邪侵襲而致病,如關節痹痛、寒性泄瀉、水腫等。此時養生宜順應「藏」之道,避免過度耗散陽氣。

水位與臟腑經絡

水位與腎、膀胱兩臟腑相應。腎主水,為先天之本,寒水過盛易傷腎陽,導致畏寒、腰膝冷痛、小便清長等症;膀胱為州都之官,寒水凝滯則可能引發小便不利或頻數。治療上可選用咸味藥如芒硝、牡蠣以瀉實,苦味藥如黃柏、知母以滋陰,或附子、肉桂溫補腎陽。

水位與治法

《內經》提出「其瀉以咸,其補以苦」的原則,源於五行生剋理論:

  • 咸味屬水,能軟堅散結,引藥下行,故瀉實多用咸寒之品,如大承氣湯中的芒硝,適用於寒實積滯。
  • 苦味屬火,能堅陰燥濕,與水相濟,故補虛常選苦溫或苦寒藥,如黃連阿膠湯滋腎陰,或真武湯溫腎陽。

臨床應用

水位理論不僅用於時令養生,亦指導外感病與內傷雜病的辨治。如冬季感冒多屬風寒,可配伍麻黃、細辛等辛溫解表藥;若寒水凌心致心悸,則可加茯苓、桂枝以溫化水飲。

綜觀之,水位概念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透過理解自然氣候與人體氣化的關聯,為診療提供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