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齗腫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齒齗腫痛,又稱齒齦腫痛,是指齒齦腫脹疼痛,齒牙動搖欲落的病證。多由陽明毒火熾盛,上沖齒齦所致。
臨床表現為齒齦部腫脹,疼痛,或見齒、齦間時時膿汁溢出,其味甚臭,甚者因之而致齒牙搖搖欲墜。
治療宜解毒瀉火,方用清胃散加減。熱重者,可選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十四:“齒齗腫痛,牙宣,牙宣者,牙齒疼痛,齦腫,牙搖欲落也。此由陽明毒火熾盛,上沖齒齦所致。治宜解毒瀉火,方用清胃散加減。熱重者,可選黃連解毒湯加減。”
清胃散組成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黃連解毒湯組成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。
齒齗腫痛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,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。其主要症狀為齒齦腫脹、疼痛,嚴重者可導致齒牙鬆動、脫落。本病的發病原因較為複雜,與多種因素有關,如局部因素、全身因素、遺傳因素等。
局部因素主要包括:
1、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:如刷牙不勤、不注意漱口,導致牙菌斑、牙結石堆積,刺激牙齦,引起炎症。
2、牙周病:牙周病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疾病,可引起牙齦炎、牙周炎,導致牙齦腫脹、疼痛。
3、外傷:如牙齒咬傷、撞傷等,可導致牙齦損傷,引起炎症。
全身因素主要包括:
1、免疫力低下:如患有糖尿病、結核病、腫瘤等疾病,或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等,可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,易發生齒齗腫痛。
2、內分泌失調:如孕婦、更年期婦女等,由於內分泌水平的變化,可導致牙齦炎症加重,引起齒齗腫痛。
3、遺傳因素:有家族史的人群,患齒齗腫痛的風險較高。
齒齗腫痛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:
1、局部治療:如使用漱口水、藥膏等,以緩解疼痛、消炎。
2、全身治療:如使用抗生素、消炎藥等,以控制感染。
3、手術治療:如牙周手術、拔牙等,以去除病灶。
齒齗腫痛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:
1、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,勤刷牙、漱口,定期洗牙。
2、避免不良刺激,如咬硬物、吃過冷、過熱、過酸、過甜的食物。
3、注意飲食營養,多吃蔬菜、水果,補充維生素。
4、增強免疫力,適當鍛鍊,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。
5、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