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崩砂口疳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崩砂口疳風
崩砂口疳風,又稱「崩砂疳口風」,為中醫喉科疾患之一,首見於《喉科泄秘》卷上。此症以舌下、牙齦上下腫赤潰爛為主要特徵,甚者可致齒牙脫落,屬「口疳」範疇,與脾胃積熱、心火上炎或外感風毒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病多因內傷飲食,脾胃蘊熱,或情志化火,心火上炎,復感風熱邪毒,內外合邪,上攻口舌所致。《聖濟總錄》提及:「口瘡者,由心脾有熱,氣衝上焦,熏發口舌。」若熱毒熾盛,灼傷肌膜,則見腫赤潰爛;久病不癒,更可耗傷陰血,導致牙齦萎縮、牙齒鬆動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牙齦或舌下紅腫灼痛,伴口乾口臭,或見黏膜表面白腐如砂粒狀(故名「崩砂」)。
- 中期:腫處潰爛成瘡,滲出血水,疼痛加劇,妨礙飲食,甚則蔓延至頰黏膜。
- 後期:若熱毒深伏,可蝕及牙槽,致牙齒鬆動脫落,或伴頜下淋巴結腫痛。
辨證分型
- 脾胃積熱證:潰瘍色紅黃,口臭便秘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胃瀉火,方用清胃散加減。
- 心火上炎證:潰瘍多見舌尖舌緣,心煩失眠,小便短赤,脈數。治宜導赤瀉心,方選導赤散合黃連解毒湯。
- 陰虛火旺證:潰瘍反覆發作,瘡面淡紅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。
外治法
- 漱口方:以金銀花、黃連、薄荷煎湯漱口,清熱解毒。
- 吹藥:局部潰爛處可外吹冰硼散或錫類散,以消腫止痛、化腐生肌。
古籍考據
《喉科泄秘》指出此症「腫連喉關,急宜瀉火解毒」;《外科正宗》亦載「牙疳初起,齒齦紅腫,甚則穿腮破唇」,與崩砂口疳風症狀相類,可互參辨治。
此病需與「走馬牙疳」(急劇壞疽性口炎)鑑別,後者病情兇險,多見於小兒疳積重症,而崩砂口疳風以熱毒蘊結為主,病勢相對緩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