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哮
病證名,屬哮症之一,因痰水停蓄於肺所致。此證多因幼時外感水濕,或脾胃運化失司,水液代謝失常,聚而為痰飲,蘊積於肺,阻礙氣機升降而成。
病因病機:
《醫學入門·哮》指出:「水哮者,因幼時被水停蓄於肺為痰。」說明此證與早年水濕侵肺有關。肺主宣發肅降,若水飲內停,肺氣壅滯,則氣逆而發為哮吼。痰飲屬陰邪,其性清冷,故患者多見咳唾清稀痰沫,與熱哮之痰黃黏稠有別。
臨床表現:
- 咳喘哮鳴,呼吸急促,喉中痰聲漉漉。
- 痰液清稀,色白呈泡沫狀,易咳出。
- 胸脅脹滿或疼痛,因水飲停聚,阻遏氣機所致。
- 或見形體浮腫,甚則嘔吐清水,此因水飲泛溢,上逆犯胃。
治法方藥:
治療以「祛水飲、肅肺氣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-
小青龍湯(《傷寒論》):
- 組成:麻黃、芍藥、細辛、乾薑、甘草、桂枝、五味子、半夏。
- 功效:溫肺化飲,解表散寒。適用於外寒內飲之證,症見喘咳痰稀、惡寒發熱。
-
金沸草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- 組成:金沸草、前胡、荊芥、細辛、半夏、赤芍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- 功效:降氣化痰,宣肺止咳。主治痰飲壅肺,咳嗽氣逆。
-
導水丸(《丹溪心法》):
- 組成:大黃、黃芩、滑石、牽牛子等。
- 功效:瀉水逐飲,通利二便。適用於水飲內停,兼見實熱之證。
辨證要點:
水哮與其他哮證(如寒哮、熱哮)之鑒別,關鍵在於痰液性狀及伴隨症狀。水哮痰多清稀,且多因水濕誘發;寒哮則痰白黏,遇寒加重;熱哮痰黃稠,口渴煩熱。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辨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
補充說明:
若水飲久留,損及脾腎陽氣,可兼見畏寒肢冷、小便不利等症,此時需溫陽化飲,配伍附子、茯苓等藥。此外,水哮患者平日應避免涉水冒濕,以防復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