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水瀉是中醫上一種病症,主要特點是大便稀薄如水,量多,色白,清稀不臭,有時甚至像泔水一樣。伴隨著這種症狀還有腹痛、腹脹、腸鳴、噁心和嘔吐等症狀。

水瀉的病因主要有脾胃虛弱、感寒停濕和熱迫腸胃這幾種情況。如果脾胃虛弱,就會導致水谷不分,濕飲留滯,水走腸間,禁固不能,從而引起水瀉。如果在寒冷的季節受寒,或者吃了生冷寒涼的食物,就會導致腸胃受寒,水濕停滯,從而引起水瀉。如果在炎熱的季節受暑,或者吃了辛辣刺激的食物,就會導致腸胃受熱,津液耗傷,從而引起水瀉。

治療水瀉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使用不同的中藥方劑。如果是由於熱邪引起的水瀉,可以用清熱解毒的中藥,比如黃連、黃芩、大黃等。如果是由於脾胃虛弱引起的水瀉,可以用健脾益胃的中藥,比如黨參、白朮、茯苓等。如果是由於水濕停滯引起的水瀉,可以用止瀉固腸的中藥,比如白扁豆、薏苡仁、山藥等。

預防水瀉的措施有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寒涼的食物,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,不暴飲暴食,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,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
水瀉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多喝水以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,吃容易消化的食物,如米粥、面條、白麵包等,避免吃油膩、辛辣、刺激的食物,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,保持大便通暢,如果有便祕要及時用藥治療,定期複查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