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性流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性流下

水性流下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源自五行學說中「水曰潤下」的自然特性,用以闡述水濕邪氣致病時趨向向下的病理特點。中醫認為,水濕之性類同於自然界之水,具有沉降、下趨之勢,故其所致病證多表現於人體下部或呈現向下蔓延的趨勢。

病理表現
水性流下的致病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:

  1. 下焦病變:水濕邪氣易侵襲下焦(如膀胱、大腸、腎等),導致小便不利、泄瀉、帶下等症。
  2. 下肢症狀:濕性重濁,易阻滯經絡氣血,常見下肢沉重、浮腫,或關節腫痛(如濕痹)。
  3. 頭身困重:濕邪雖以下行為主,但若兼夾他邪(如風濕),亦可上蒙清竅,然其根本仍與水濕下注相關。

與臟腑經絡的關係
水性流下與脾、腎、三焦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
  • 脾失健運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不足,水濕內停,下注腸道則生泄瀉,下趨肢體則見浮腫。
  • 腎不主水:腎陽虛衰,氣化無力,水液代謝失常,易致下肢或陰部水腫。
  • 三焦不利:三焦為水液通道,若水道壅滯,水濕必趨下而為患。

臨床辨證要點
水性流下之證,須結合四診辨其虛實:

  • 實證:多因外感濕邪或飲食傷脾,症見暴瀉、下肢腫脹按之即起。
  • 虛證:常因脾腎陽虛,水濕不化,症見久瀉、浮腫按之凹陷難復。

此概念不僅指導臨床辨證,亦為治療水濕病證(如利水滲濕、溫陽化濕等治法)提供理論依據,體現中醫「取象比類」的思維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