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穴

水穴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外臺秘要》,即扶突穴之別稱。扶突穴屬手陽明大腸經,為臨床常用穴位之一。

定位與取穴

扶突穴位於頸部,當喉結旁開3寸(約4橫指),胸鎖乳突肌之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。取穴時,可令患者正坐或仰臥,頭微側,於頸側部觸摸胸鎖乳突肌,其後緣平喉結處即為本穴。

經絡歸屬與特性

扶突穴屬手陽明大腸經,為陽明經氣所注之處。陽明經多氣多血,故本穴具有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之效。

功能與主治

  1. 宣肺利咽:主治咳嗽、氣喘、咽喉腫痛等肺系疾病。
  2. 疏經活絡:用於頸項強痛、瘰癧(淋巴結腫大)等局部病症。
  3. 理氣散結:對甲狀腺腫大、頸部腫塊有一定調理作用。

刺灸方法

  • 針刺:直刺0.5~0.8寸,局部有酸脹感,或向咽喉部放散。
  • 灸法:可採用溫和灸,每次5~10分鐘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天突、合谷,治咽喉腫痛。
  • 配風池、肩井,治頸項強痛。
  • 配曲池、少商,治瘰癧。

古籍記載

  • 《外臺秘要》稱扶突為「水穴」。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載:「扶突,在人迎後一寸五分。」
  • 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述其主治「咳逆上氣,咽喉腫痛」。

水穴(扶突)為陽明經重要腧穴,臨床應用廣泛,尤其對頸部及咽喉疾患療效顯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