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液渾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液渾濁

水液渾濁,為中醫證名,主要指小便渾濁不清之症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轉反戾,水液渾濁,皆屬於熱。」此處「水液」即指小便,《類經》卷十三亦註解:「水液,小便也。」可見此症多與熱邪相關,屬中醫「便濁」範疇之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下焦濕熱:濕熱蘊結下焦,膀胱氣化不利,導致小便渾濁,或兼見尿頻、尿急、尿道灼熱等症。濕熱來源可因飲食不節(如嗜食肥甘厚味)、外感濕邪,或脾胃運化失常,濕濁內生,久而化熱所致。
  2. 脾虛氣陷:脾主升清,若脾氣虛弱,清氣不升,濁陰下注,亦可致小便渾濁如米泔,並伴隨神疲乏力、面色萎黃等脾虛症狀。
  3. 腎虛不固:腎主水液,若腎氣虧虛,封藏失職,精微下泄,則見小便渾濁夾有脂膏(如「膏淋」),或兼腰膝酸軟、遺精等腎虛表現。

臨床表現與分類

水液渾濁在中醫臨床上可進一步區分為:

  • 赤濁:小便渾濁偏紅,多因熱傷血絡,或濕熱夾瘀所致。
  • 白濁:小便渾濁色白,多屬濕熱或脾腎兩虛,若如米泔水狀,則稱「米泔樣濁」。
  • 膏淋:小便渾濁如脂膏,排尿澀痛,多與腎虛或濕熱下注有關,屬淋證範疇。

相關典籍論述

除《內經》外,後世醫家對此症亦有發揮。如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小便濁候》指出:「勞傷於腎,腎氣虛冷故也……其狀,小便白而濁。」強調腎虛致濁的病機;《醫學心悟》則提出「濁之因有二,脾胃濕熱滲入膀胱」與「腎虛敗精流注」之分,進一步完善理論。

此症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,並與「淋證」、「尿血」等鑑別。歷代醫家治療上,濕熱者常用萆薢分清飲、八正散;脾虛者多用補中益氣湯;腎虛者則以六味地黃丸、菟絲子丸等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