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癭
病名
水癭為癭病之一種,首見於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引崔氏方,屬中醫外科疾病範疇。其成因與情志、水土因素密切相關,臨床表現多為頸部腫塊,類似現代醫學之甲狀腺腫大。
病因病機
- 憂恚氣結:
如《諸病源候論·癭候》所載:「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。」情志不遂,肝氣鬱滯,氣機不暢,久則津液凝聚成痰,痰氣互結於頸前,形成癭腫。 - 水土因素:
《養生方》指出:「諸山水里土中出泉流者,不可久居,常食令人作癭。」長期居住於缺碘或水質異常之地,易致氣血失調,痰濕內生,結於頸項而發為水癭。
臨床特徵
水癭多見於頸前漫腫,質地柔軟或囊性感,邊界不清,可隨吞咽上下移動。若兼氣滯者,可伴胸悶、脅脹;若痰濕壅盛,則見腫塊增大、壓迫氣道而致呼吸不暢。
治療方法
- 外治法:
崔氏提出「平旦手輓癭令離項,掐其下根,脈斷愈」之術,類似慢性結扎法,通過逐步阻斷腫塊血絡,使其萎縮脫落。此法需每日施行,輕者七日可癒,重者需二十一日。 - 內治法:
以理氣化痰、軟堅散結為主,可選用海藻、昆布、浙貝母等藥組方。若兼氣虛者,佐以黃耆、黨參;血瘀者,加丹參、赤芍。
鑑別與相關癭病
水癭需與「氣癭」、「石癭」等鑑別:
- 氣癭:多因肝鬱氣滯,腫塊隨情緒波動而變化。
- 石癭:質地堅硬如石,推之不移,預後較差。
水癭之論述,體現中醫對地域性疾病與情志致病之認識,其外治手法亦反映古代外科技術之特色。相關證治可進一步參考《外科正宗》、《醫宗金鑑》等典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