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俞五十七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俞五十七處

水俞五十七處,又稱「腎俞五十七穴」,出自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,為中醫治療水病之重要腧穴群。此五十七穴分佈於人體特定經脈與部位,主要與腎氣化水液之功能密切相關,臨床上多用於調節水液代謝異常所致之水腫、脹滿等病症。

理論基礎

《內經》提出「腎者主水」,認為腎為水臟,主司全身水液之氣化與輸布。若腎氣失調,水液停聚,則生水病。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指出:「水俞五十七穴者,尻上五行行五,伏菟上兩行行五,左右各一行行五,踝上各一行行六穴。」此五十七穴分佈於背部、下肢等處,與腎經、膀胱經等經脈相連,透過針刺或艾灸可調動腎氣,促進水液運行。

穴位的分佈與組成

  1. 尻上五行
    • 位於骶骨上方,分為五條縱行線,每行五穴,共二十五穴。此區域鄰近膀胱經之背俞穴,如腎俞、三焦俞等,與水液代謝直接相關。
  2. 伏菟上兩行
    • 「伏菟」指大腿前側(近股四頭肌處),左右各兩行,每行五穴,共二十穴。此處多屬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,脾胃為水濕運化之中樞,針刺可助脾腎陽氣升發,利水消腫。
  3. 踝上各一行
    • 內踝與外踝上方各一行,每行六穴,共十二穴。此處涵蓋足少陰腎經(如太溪、復溜)及足太陽膀胱經(如崑崙),為調節腎與膀胱氣化之關鍵。

臨床應用

水俞五十七穴之選取,體現中醫「從腎論治水病」之思想。其作用機理包括:

  • 溫腎利水:透過刺激腎經及膀胱經穴位,強化腎陽氣化功能,改善水液停滯。
  • 疏通三焦:三焦為水液運行之通路,背部穴位(如三焦俞)可調暢三焦氣機,助水濕排泄。
  • 健脾化濕:下肢脾胃經穴位能振奮脾陽,協同腎氣運化水濕。

此五十七穴並非固定單一穴位,而是結合區域與經脈特性的治療體系,臨床須依辨證靈活配伍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治水病時,亦強調「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;腰以上腫,當發汗」,與水俞穴位之分佈上下呼應,進一步驗證其理論價值。

總結

水俞五十七處是中醫針對水液代謝障礙之專科腧穴群,融合經絡理論與臟腑辨證,體現「整體調節」與「標本兼治」之特色,為水病治療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