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鬱折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鬱折之

「水鬱折之」一詞出自《素問.六元正紀大論》,為中醫治療水氣鬱滯的重要法則。「水鬱」指水液代謝失常,停聚於體內;「折」即調節、制約之意,意指通過相應治法疏導水濕,恢復氣化功能。此理論核心在於腎,因腎主水,司氣化,為水液代謝之根本,故調節水鬱多從腎論治,然亦涉及肝、肺、脾等臟腑協同作用。

水鬱的病因病機

水氣鬱滯多因陽氣虛衰,氣化無力,或氣機阻滯,水濕不化所致。其病機可分為:

  1. 腎陽虛衰:腎陽不足,無法溫煦水液,導致水濕內停,泛溢肌膚。
  2. 肝腎陰虛:陰虛內熱,津液耗傷,水濕與虛熱互結,形成濕熱鬱滯。
  3. 脾失健運:脾陽不振,水濕不化,上犯肺氣,下困腎陽,加重水鬱。
  4. 肺氣不宣:肺為水之上源,若肺失宣降,水道不通,亦可致水液停聚。

臨床表現與治法

根據水鬱的證型不同,治法各異:

  1. 腎陽虛衰型

    • 症狀:面色蒼白或黧黑,頭暈目眩,腰膝冷痛,四肢不溫,小便短少,浮腫先起於頭面,漸及全身,按之凹陷難起,舌淡苔白,脈沉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溫腎利水(即「溫陽化氣行水」)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真武湯、濟生腎氣丸,佐以附子、肉桂等溫腎之品。
  2. 肝腎陰虛型

    • 症狀:輕度浮腫,頭暈耳鳴,面紅顴赤,五心煩熱,腰膝酸軟,咽乾口燥,失眠多夢,尿少色黃,舌紅少苔,脈弦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養肝腎,兼以利水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六味地黃丸加減,或知柏地黃丸配合車前子、澤瀉等利水藥。
  3. 其他治法

    • 汗法:適用於水濕停於肌表,如風水相搏之浮腫(越婢湯)。
    • 逐水法:用於水飲壅盛之實證,如胸腹積水(十棗湯、舟車丸)。
    • 利小便法:通用於水濕內停,以淡滲之品通利水道(五苓散、豬苓湯)。

理論延伸

「水鬱折之」不僅限於腎病,凡三焦氣化失司、膀胱不利、肺脾功能失調所致水濕停聚,皆可依此原則調治。例如:

  • 肺氣不宣:以宣肺利水法,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
  • 脾虛濕盛:以健脾滲濕法,如參苓白朮散合五皮飲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思想,針對水鬱成因,或溫、或滋、或宣、或利,以恢復人體水液代謝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