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臟

在中醫學理論中,水臟為腎之別稱,源於腎主司人體水液代謝的核心功能。《素問·逆調論》明確指出:「腎者水臟,主津液。」此概念奠基於五行學說,腎屬水,與膀胱相表裡,共同調節體內水液之輸布、排泄與平衡。

生理功能

  1. 主水液代謝
    腎氣對水液的氣化作用,可分為三階段:

    • 升清:腎陽蒸騰水液上輸於肺,布散全身。
    • 降濁:代謝後的濁液下歸膀胱,形成尿液。
    • 司開闔:腎氣調控膀胱之啟閉,維持排尿正常。
      此過程需脾之運化、肺之宣降協同,但腎為其根本動力,《醫宗必讀》稱:「腎為水之下源。」
  2. 藏精化氣,溫煦水液
    腎精所化之腎陽(命門火),為水液運化的原動力。若腎陽不足,則水液停聚,易現水腫、小便不利等症;腎陰虧虛時,津液不潤,可見口乾、虛熱。

  3. 與他臟關聯

    • 肺為水之上源:肺通調水道,需腎氣攝納以布津。
    • 脾主制水:脾運化水濕,賴腎陽溫煦。腎虛常致水濕內停,形成「痰飲」等病理產物。

病理表現

  • 腎陽虛水泛:周身浮腫、畏寒肢冷、夜尿頻多。
  • 腎陰虛津虧:眩暈耳鳴、五心煩熱、尿少而黃。
  • 水不涵木:腎水不足,肝陽上亢,引發頭痛、目赤。

古典文獻佐證

  • 《靈樞·本輸》:「腎合膀胱,膀胱者,津液之府也。」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:「水腫之病,其本在腎,其標在肺。」強調腎為水病之根。

水臟之論,不僅闡明腎於生理之核心地位,亦為臨床辨治水液失常諸症提供理論依據,如溫補腎陽以療水腫、滋腎填精而潤燥等,皆體現中醫整體觀與五行生剋之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