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脹
水脹為中醫脹病之一,特徵為脹滿伴隨面目、四肢浮腫,或出現怔忡(心悸)、喘息等症狀。其病因病機主要與水液代謝失常、氣機閉塞有關,多因脾土受濕、水濕內停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邪氣內逆,氣機閉塞
《靈樞·五癃津液別》指出:「邪氣內逆,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,不行則為水脹。」邪氣阻滯氣機,導致水液運行不暢,停聚於體內,形成脹滿與水腫。 - 脾虛濕盛,水濕泛溢
《金匱翼·脹滿統論》提到:「脾土受濕,不能制水。水漬於腸胃,而溢於皮膚,漉漉有聲,怔忡喘息,即為水脹是也。」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失職,水濕內停,浸漬腸胃,外溢肌膚,則見腹脹、四肢浮腫,甚則水氣上凌心肺而致喘息、心悸。
臨床表現
- 脹滿:腹部脹大,按之濡軟。
- 水腫:面目、四肢浮腫,皮膚按之凹陷。
- 水氣內停:腸間漉漉有聲(腸鳴音亢進)。
- 心肺症狀:怔忡(心悸不寧)、喘息(呼吸急促)。
治療原則
-
初期:祛濕利水
水脹初起,以實證為主,治宜瀉水消脹,常用方劑如:- 葶藶木香散:瀉肺行水,理氣消脹,適用於水濕壅盛、喘滿明顯者。
-
後期:健脾制水
久病脾虛,水濕不化,則需補脾益氣以制水,常用方劑如:- 中滿分消丸:健脾利濕,行氣消脹,適用於脾虛濕阻、脹滿日久者。
相關鑑別
水脹與水鼓(類似於現代醫學的肝硬化腹水)均屬水濕停聚之病,但水鼓多見腹部脹大如鼓、青筋暴露,病情更深重,治療上需兼顧活血化瘀、軟堅散結。
水脹的辨證需注重脾、肺、腎三臟功能失調,尤其脾土虛弱為關鍵病機,臨床治療當分虛實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