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針療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針療法
水針療法,又稱「穴位注射療法」或「針注療法」,為中醫針刺療法之一,結合傳統針灸與現代注射技術,將適量藥液注入特定穴位,以達到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平衡陰陽之效。此法兼具針刺刺激與藥物治療雙重作用,可增強療效,廣泛應用於各類病症。
操作原理
水針療法以中醫經絡理論為基礎,選取與病症相關之穴位,透過注射針具將藥液直接注入經絡氣血匯聚之處。藥液在穴位內緩慢吸收,持續刺激經氣運行,同時發揮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,從而調整臟腑功能,改善氣血失調。
常用藥物
臨床上,水針療法可選用多種中西藥注射液,依據辨證論治原則靈活配伍,常見藥物包括:
- 營養類:葡萄糖注射液、維生素B1、B12等,可濡養經絡,改善氣血虛弱。
- 活血化瘀類:當歸注射液、紅花注射液、丹參注射液等,適用於氣滯血瘀證。
- 局部麻醉類:普魯卡因,可緩解疼痛,舒緩經筋拘急。
- 其他:部分抗生素或抗炎藥物,用於感染性或發炎性疾病。
適應症
水針療法適用範圍廣泛,尤其擅長治療以下病症:
- 痛症:如腰腿痛、肩背痛、關節痛、軟組織損傷等,通過活血通絡、舒筋止痛。
- 呼吸系統疾病:如支氣管炎、哮喘、肺結核,可調理肺氣,化痰止咳。
- 消化系統疾病:如肝炎、消化性潰瘍,能疏肝和胃,調理脾胃功能。
- 神經系統疾病:如神經衰弱、偏頭痛,可安神定志,疏通頭部經氣。
- 其他:高血壓、風濕痹證等,亦可透過穴位調節,改善體質失衡。
技術特點
水針療法強調「辨證選穴」與「精準用藥」,其特點在於:
- 藥量精簡:穴位注射劑量通常低於常規肌肉注射,尤其頭面、耳部穴位更需謹慎。
- 雙重效應:結合針刺得氣與藥物作用,強化治療效果。
- 靈活配伍:可根據病情寒熱虛實,選擇相應藥物,如寒證配溫經藥,熱證配清熱藥。
水針療法為中醫現代化發展之特色療法,兼具傳統理論與實用技術,臨床應用時需依據患者體質與證型,個體化施治,以達最佳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