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針麻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針麻醉

水針麻醉為針刺麻醉法之一,係在水針療法基礎上發展而成之針麻方法。其原理乃結合中醫經絡理論與現代注射技術,透過向特定穴位注入注射用水或藥液,以激發經氣、調和陰陽,從而達到鎮痛效果,使患者於清醒狀態下接受外科手術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水針麻醉之作用機制主要基於以下理論:

  1. 經絡調控:透過刺激穴位,調節經氣運行,疏通氣血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之效。
  2. 氣血平衡:穴位注射可調節臟腑功能,使氣血調和,陰陽平衡,從而減輕手術疼痛。
  3. 藥液協同:若使用藥液(如當歸注射液、川芎嗪等),可發揮藥物歸經作用,增強鎮痛效果。

臨床應用

水針麻醉適用於多種外科手術,尤以以下領域效果顯著:

  • 普通外科:甲狀腺切除術、疝氣修補術等。
  • 五官科手術:鼻竇手術、扁桃體切除術等。
  • 胸外科及神經外科:部分開胸手術、顱腦手術等。
  • 門診小手術:如拔牙、切開引流等。

操作方法

  1. 選穴原則:依手術部位選取相應經絡穴位,常結合局部取穴與遠端取穴,如甲狀腺手術可取合谷、內關等。
  2. 注射介質:多以注射用水為主,亦可依體質選用活血化瘀或補氣養血類中藥注射液。
  3. 刺激方式:緩慢注入藥液,配合輕度提插手法,以得氣為度。

優勢與特點

  • 減少藥物副作用:相較於全身麻醉,水針麻醉可避免化學麻醉劑之不良反應。
  • 術後恢復快:因不影響整體氣血運行,患者術後清醒迅速,恢復期較短。
  • 結合中西醫理:既遵循中醫經絡理論,又融入現代注射技術,具獨特臨床價值。

水針麻醉作為中醫麻醉學之重要組成,體現了中醫「整體調節」與「辨證施治」之特色,於特定手術中展現其獨特優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