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症
定義
水症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水濕停聚於腹內,形成結塊的一種病症。其特徵為腹內結塊堅硬、兩脅脹滿,並伴隨全身水腫,屬水病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經絡否澀:氣血運行受阻,三焦水道失於通調,水液代謝失常,停聚於腹內。
- 水氣結聚:水濕與氣血搏結,日久形成有形之結塊,積於脅腹。
- 二便不利:氣化不利,水道壅滯,進一步加重水濕內停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腹內觸及堅硬結塊,固定於兩脅之間,按之疼痛;腹部膨脹滿悶,叩之呈濁音。
- 兼症:遍身浮腫,尤以四肢為甚;小便短少,大便溏滯或秘結。
- 舌脈:舌質暗紫、苔白滑或膩,脈沉弦或濡緩。
治療原則
以「理氣逐水」為主,兼以活血散結,疏通經絡。
常用方藥
- 主方:
- 木香丸(《聖濟總錄》):木香、檳榔、甘遂、大黃等,行氣破滯、攻逐水飲。
- 疏鑿飲子:適用於水濕壅盛兼氣滯者,含商陸、椒目、赤小豆等。
- 加減:
- 氣滯甚者,加青皮、枳殼;
- 血瘀明顯者,加莪朮、三棱;
- 脾虛濕困者,合五苓散加減。
相關古籍記載
- 《諸病源候論·水病諸候》指出:「水症者,由經絡否澀,水氣停聚在腹內……其病腹內有結塊(革卯)強,在兩脅間膨膨脹滿,遍身腫。」
- 《醫宗金鑒》強調「水與氣結」為本病關鍵,治療需分消水氣。
與其他病症鑑別
- 水臌:以腹部脹大如鼓為主,無明顯結塊,屬「單腹脹」範疇。
- 積聚:多為氣血痰食凝滯,結塊位置不定,水腫非主要表現。
水症之辨證,需結合四診,明辨標本虛實,尤重氣、水、血三者之調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