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音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齒音離

齒音離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指因牙齒稀疏,言語時齒縫漏風,發出如風掠過之聲響。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十九》述其病因乃「風冷客於齒齦間」,導致齒齦敗壞、膿液滲出,牙齒鬆動疏落,發音時氣流穿過齒隙,形成特殊聲響,故稱「齒音離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冷外襲:風寒邪氣侵襲齒齦,阻滯局部氣血,久則齦肉失養,腐敗成膿,牙根暴露,齒骨鬆動。
  2. 腎虛髓虧:中醫認為「齒為骨之餘」,腎主骨生髓。若腎精不足,髓海空虛,齒失濡養,則齒齦萎縮、牙齒疏落。此類患者多伴腰膝痠軟、耳鳴等腎虛之象。
  3. 胃火上炎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。若過食辛辣厚味,胃火熾盛,上灼齒齦,可致齦肉腐爛、牙齒動搖,甚則膿血溢出,加速齒疏。

證候特徵

  • 主症:牙齒間隙增大,咬合無力,言語時齒縫漏風,聲如噓噓。
  • 兼症:齒齦腫痛或萎縮,膿液滲出,口氣臭穢,或見齒根外露。
  • 舌脈:風冷者舌淡苔白,脈浮緊;腎虛者舌紅少苔,脈沉細;胃火者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聖濟總錄·口齒門》亦提及:「齒疏語漏,蓋風冷乘虛,客於齦間,久則齒搖。」指出外邪與正虛交互為病之機轉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強調腎氣與齒病關係,云:「腎衰則齒豁,精固則齒堅。」

治法探討

中醫臨床辨治齒音離,需分虛實:

  • 風冷客齦:宜溫散風寒,方選荊防敗毒散加減,外以細辛、白芷煎湯漱口。
  • 腎虛髓虧:當補腎填精,方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,輔以骨碎補、杜仲等強筋壯骨。
  • 胃火上攻:治宜清胃瀉火,選清胃散玉女煎,兼以黃連、石膏等瀉熱解毒。

此病反映齒齦與臟腑之整體關聯,結合外邪、內傷論治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