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中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中病(水毒病)

源流考證

水中病,又稱水毒病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所著《諸病源候論·水毒候》。該書為中醫第一部病因證候學專著,系統記載了此病的臨床特徵與發病機理。後世醫家如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、明代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等皆有相關論述,將其歸類於"濕病"或"水氣病"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理論認為,水中病主要因外感水濕之邪,內傷脾胃陽氣所致。其發病機理可分為三途:

  1. 外感水濕:久居濕地、涉水淋雨,或飲用不潔之水,致水濕之邪由表入裏
  2. 脾胃虛弱:素體脾陽不足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
  3. 三焦不利:上焦肺失宣降,中焦脾不運化,下焦腎不主水,三焦氣化失常
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"水毒病,由人脾胃虛弱,飲水多,停積不消,變為水毒。"

臨床表現

根據古籍記載與臨床經驗,水中病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全身症狀:身重倦怠、頭暈目眩、四肢沉重
  • 消化系統: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口淡乏味、大便溏泄
  • 水腫表現:面目浮腫、下肢按之凹陷不起
  • 舌脈特徵:舌體胖大、舌苔白滑或白膩,脈沉緩或濡滑

辨證分型

歷代醫家對水中病的辨證主要分為以下類型:

  1. 脾虛濕困證:以脘悶腹脹、食少便溏為主,治宜健脾化濕
  2. 陽虛水泛證:見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軟,治當溫陽利水
  3. 濕熱蘊結證:症見口苦尿黃、舌苔黃膩,需清熱利濕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水中病以"祛濕"為大法,具體治法包括:

  • 發汗祛濕:用於水濕在表,方如羌活勝濕湯
  • 健脾化濕:代表方劑如參苓白朮散、平胃散
  • 溫陽利水:真武湯、實脾飲為常用方
  • 宣肺行水:適用於水濕犯肺,方選越婢加朮湯

預防調攝

傳統中醫強調"治未病"思想,對於水中病的預防注重:

  • 環境調適:避免久居濕地,保持居所乾燥通風
  • 飲食調理:少食生冷黏膩之品,適當食用薏苡仁、赤小豆等利濕食材
  • 起居有常:順應四時,避免冒雨涉水,勞逸適度

與現代醫學關聯

現代研究認為,中醫所述水中病與某些水媒傳染病、代謝性水腫、電解質紊亂等病症有相關性。其"水濕致病"理論與現代醫學"內環境穩態失衡"概念有一定相通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