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中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中金
水中金為中醫名詞,出自《本草原始》,乃指女子月經之別稱。此稱謂蘊含中醫對月經生理特徵與五行理論之結合,以下分述其內涵與相關理論:
名詞溯源與理論基礎
-
五行取象:
- 「水」於五行屬陰,對應腎臟、胞宮,主藏精與生殖之能;「金」象徵肅降、收斂之性,暗喻月經按期而下、如潮有信之規律。
- 中醫認為,月經為「天癸至」之表現,賴腎氣充盛、任脈通調,而「水中金」一詞正體現腎陰(水)化生經血(金)之動態過程。
-
生理關聯:
- 月經之生成,與「心腎相交」「肝血疏泄」密切相關。腎水(陰)上濟心火,下滋肝木,使血海充盈;肺金(氣)主肅降,助血下行,故稱「金」字暗藏氣血調和之機。
- 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」,水中金即此「月事」之雅稱,強調其如金之珍貴,為生育之本。
臨床延伸意義
- 病理反映:若水中金(月經)失調,如經量過少、周期紊亂,多責之腎水不足或肺金肅降無力,常見於陰虛血燥或氣滯血瘀之證。
- 藥象比喻:古籍中亦將某些調經藥材與「水中金」概念連結,如阿膠滋腎水而固衝任,或丹參活血如金之流通,皆隱含此理。
此名詞不僅為月經之代稱,更承載中醫對女性生理「陰中寓陽」「水火既濟」之深刻哲學觀,為傳統醫學獨特之理論體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