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中撈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中撈月
水中撈月為小兒推拿手法之一,屬中醫外治法範疇,其操作以清熱瀉火為主要目的,適用於小兒實熱證候。此手法名稱取「水中撈月」之象,喻其以涼性操作引熱下行,猶如撈取水中月影,具清涼透散之效。
操作方法
歷代醫籍記載略有差異,主要分為以下兩類:
- 《幼科鐵鏡》之法
於小兒掌心(多取內勞宮穴)滴注冷水,以拇指旋推掌心,同時輕吹涼氣。手法類似「運八卦」,藉水之寒涼與推運之動,導引心經積熱外散。內勞宮屬手厥陰心包經,此操作能清心火、解煩躁。 -
《釐正按摩要術》之法
- 先屈按小兒中指,滴涼水於勞宮穴,以扇輕扇數下,強化寒涼之性。
- 再滴涼水於總經穴(腕橫紋中點),配合冷氣吹拂,增強清熱效果。
- 繼以中指指節自總經穴推至曲池穴(手陽明大腸經),同時於手臂外側輔以輕揉。此手法結合手厥陰與手陽明經穴,能瀉肺胃實熱,兼通經絡氣機。
中醫理論基礎
水中撈月之效,建構於中醫「熱者寒之」的治療原則:
- 勞宮穴為心包經滎穴,五行屬火,以水冷刺激可瀉火寧神。
- 總經穴(相當於大陵穴)屬心包經原穴,調理心氣;推至曲池穴(合穴),則能清瀉陽明經熱。
- 結合「推法」與「涼水」,兼具物理刺激與藥性(水寒)作用,符合小兒「臟氣清靈,隨撥隨應」的生理特點。
此手法適用於高熱、煩渴、口瘡等實熱證,然須辨證明確,方得奏效。歷代醫家將其歸類為「清法」代表,體現中醫外治「以巧取效」的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