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腫

水腫為中醫病名,指體內水濕停滯,導致面目、四肢、胸腹甚至全身浮腫之疾患。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云:「故肺為喘呼,腎為水腫,肺為逆不得臥,分為相輸,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。」古代亦稱「水」、「水氣」或「水病」。

分類與證型

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》將水腫分為數類:

  1. 風水:多因風邪襲表,肺失宣降,水溢肌膚,症見浮腫兼惡風、骨節疼痛。
  2. 皮水:水濕泛溢皮膚,腫勢明顯,按之沒指,無表證。
  3. 正水:與腎相關,水氣上犯,症見腹滿而喘。
  4. 石水:因寒凝下焦,水聚少腹,腫硬如石。

後世醫家如朱丹溪進一步分為 陽水陰水

  • 陽水:多屬實證,起病急,腫勢上半身顯著,伴煩渴、小便赤澀、大便閉結,治宜清熱利水,如 五皮散疏鑿飲子
  • 陰水:多屬虛證,病程緩,腫勢下肢為甚,兼見便溏、小便少而不赤,治宜溫陽健脾,如 實脾飲真武湯

臟腑病機

水腫與 肺、脾、腎 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
  • :主通調水道,肺氣不宣則水液停聚,見浮腫兼咳喘。
  • :主運化水濕,脾虛則濕濁內停,腫勢纏綿,伴脘悶納呆。
  • :主司水液代謝,腎陽不足則氣化無權,水泛為腫,腰以下尤甚,畏寒肢冷。

治療原則

《金匱要略》提出:「諸有水者,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;腰以上腫,當發其汗。」具體治法如下:

  1. 實證
    • 風水相搏:疏風宣肺,方用 越婢加術湯
    • 濕熱壅盛:清熱利濕,方選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
  2. 虛證
    • 脾陽不振:溫運脾陽,以 實脾飲 加減。
    • 腎陽衰微:溫腎化氣,主方 真武湯濟生腎氣丸

相關名詞

水腫證型繁多,可參見 風水石水皮水正水 等條目,以辨明病位與病性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病求本」,臨證需辨別標本虛實,結合四診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