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恣
病名。指因膈熱津傷而引飲無度,致使水液泛溢胃腸而引發的洩瀉之證。此病首載於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·瀉論》,其病機關鍵在於上焦膈間鬱熱,灼傷津液,故患者煩渴引飲;然過量之水液下趨胃腑,胃中本無邪熱,難以運化水濕,反致水穀不分,直趨大腸,遂成暴瀉如注,糞色清淡,甚或完穀不化,古人喻為「水恣」,即水邪恣肆橫流之意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外感熱邪內傳,或情志化火,灼燔胸膈,津液耗傷而引飲自救。然水入過量,超越脾胃運化之能,反致水濕停聚,下注腸間,與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溢飲」之水氣泛溢相似,然「水恣」特指水液直趨下焦之泄瀉,病位偏重中下二焦。
治法方藥
- 主方:治宜分消水濕,清熱和中。選用平胃五苓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合五苓散),健脾燥濕、利水滲瀉。若膈熱未清,可加黃連清上焦火,木通導濕熱下行,使水火既濟。
- 針灸:可灸大椎穴三五壯,以通陽氣、調和三焦氣化,助水濕運散。
鑑別診斷
- 溢飲:屬痰飲病範疇,水飲泛溢肌表四肢,以肢體浮腫為主,治當發汗利水。
- 滑泄:多因脾腎陽虛,下元不固,瀉下澄澈清冷,與水恣之膈熱引飲有別。
此證雖以水濕為標,然根源在於膈熱津傷,臨證需辨明寒熱虛實,不可見瀉止瀉,當溯本求源,調其氣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