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漬手腳丫爛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漬手腳丫爛瘡,又稱水漬瘡,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啓玄》卷九。此症乃因長期手足浸漬水濕,致指(趾)間發為濕瘡之病證。

【病因病機】 本病主要因久處濕地,或長期從事水中作業,水濕之邪外漬肌膚,加之局部反覆摩擦,以致皮肉損傷而成。《外科正宗》有云:"濕瘡者,乃脾經濕熱所生"。其病機關鍵在於濕邪浸淫,鬱而化熱,濕熱蘊結於肌膚腠理之間,致氣血壅滯,皮肉腐爛。

【臨床表現】 初起患處微腫脹,皮膚呈現蒼白腐皺之態,形如浸漬之狀。繼則因摩擦而見皮破糜爛,滲流黃水,自覺瘙癢疼痛。若濕熱毒盛者,可繼發染毒,出現紅腫熱痛,甚則化膿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所述"濕毒瘡"與此證頗為相似,皆屬濕熱鬱於肌表所致。

【證候分型】

  1. 濕鬱肌表證:患處白腐皺起,微腫脹,滲液清稀
  2. 濕熱蘊結證:皮損糜爛,滲液黃稠,瘙癢灼熱
  3. 濕毒熾盛證:局部紅腫熱痛,甚則化膿,伴身熱

【治法方藥】 外治:

  • 初起可用甘草、薏苡仁煎湯外洗,取其甘緩利濕之效
  • 糜爛滲液者,宜用密陀僧(煅赤去火毒)研細末外摻,此法源自《本草綱目》,謂其能"收濕止血"
  • 濕熱盛者,可用黃柏、苦參、枯礬等分研末,麻油調敷

內治:

  • 濕鬱肌表證:宜健脾滲濕,用除濕胃苓湯加減
  • 濕熱蘊結證:當清熱利濕,方選草薢滲濕湯
  • 濕毒熾盛證:需清熱解毒,可用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

【預防調攝】 傳統中醫強調"治未病"思想,對長期涉水作業者,建議:

  1. 作業後及時以乾布拭淨手足
  2. 可預用蒼朮、白芷等芳香化濕之品研末,撒於指縫
  3. 夜間以白礬少許入溫水浸泡手足

此病在古代多發於農民、漁民等勞動者,明代《證治準繩》稱之為"水毒瘡",清代《瘍醫大全》則歸入"濕瘍門"。其治療當辨明濕、熱之輕重,外治與內服相結合,尤重燥濕解毒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