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睡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養生秘要:睡訣探微
「睡訣」為南宋理學家蔡元定(字季通)所傳之養生口訣,其文曰:「睡側而屈,睡覺而伸。早晚以時。先睡心,後睡眼。」此十六字蘊含中醫睡眠養生之精髓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起居有常」之論一脈相承,今析其理如下:
一、睡姿與經絡氣血
「睡側而屈」主張側臥如弓,尤以右側臥為佳。中醫經絡學認為,人體三陰經(手太陰肺經、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)皆行於內側,屈肢可令經氣內斂,符合「陽入於陰則寐」的生理機制。右臥更利於心包經氣血運行,避免心臟受壓,暗合《千金要方》「屈膝側臥,益人氣力」之說。
二、覺醒與衛氣運行
「睡覺而伸」強調晨起時伸展肢體以宣發陽氣。中醫理論中,衛氣晝行於陽經則寤,夜行於陰經則寐。伸展肢體可助衛氣由陰轉陽,促進氣血周流,與《諸病源候論》「導引踠足,通暢血脈」之理相通。
三、作息與陰陽消長
「早晚以時」體現「天人相應」思想。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言「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」,人體睡眠亦當順應四時。亥時(21-23點)三焦經當令,此時入睡可助少陽之氣生發;卯時(5-7點)大腸經主事,適時起床利於濁陰排出。
四、心神與睡眠本質
「先睡心,後睡眼」直指睡眠核心。《內經》云「心主神明」,宋代《聖濟總錄》更明確指出:「寤則神棲於目,寐則神棲於心。」此訣揭示「神寧則寐」的生理機制,與現代醫學「副交感神經興奮」理論異曲同工。清代養生家曹庭棟在《老老恒言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寤時神魂散亂,寐時神魂收斂,收斂之道,惟在息心。」
此睡訣雖簡,實涵蓋中醫睡眠養生的四大要義:形體姿勢、覺醒節律、時間節律及心神調攝。其理論根源可追溯至《內經》「陽氣盡則臥,陰氣盡則寤」的陰陽寤寐學說,後世醫家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論睡眠方位、張景岳《類經》析夢寐機理,皆可與此訣互參印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