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睡中驚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睡中驚動

睡中驚動,又稱「夜驚」,屬中醫小兒常見病證之一,指小兒於睡眠中突然驚醒、躁動不安,甚或啼哭不止之現象。此證多見於嬰幼兒,與臟腑功能未充、陰陽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睡中驚動主要與心腎不足痰熱內擾兩大病理機制相關:

  1. 心腎不交:心主神明,腎藏精而生髓。小兒心腎之氣未充,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養失宜,易致心火不能下溫腎水,腎水無以上濟心火,形成心腎不交之證。夜間陽入於陰時,陰虛不能涵陽,虛火內動,擾及心神,故見睡眠不寧、驚動不安。
  2. 痰熱內蘊:小兒脾常不足,飲食不節易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則生痰濕;若痰濕鬱久化熱,或外感熱邪內陷,痰熱上擾心神,亦可導致睡中驚悸躁動。

辨證論治

根據病機不同,臨床常見以下證型及治法:

  1. 心腎陰虛證

    • 表現:睡中易驚,手足微動,面色潮紅,口乾舌燥,或見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交通心腎。
    • 方藥:以茯苓補心湯為基礎,酌加酸棗仁、茯神、五味子等。酸棗仁養肝寧心,茯神安神定志,五味子斂陰生津,共奏養心益腎之效。
  2. 痰熱擾神證

    • 表現:睡中驚叫,煩躁不安,痰多氣粗,脘腹脹滿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化痰,清熱安神。
    • 方藥:以四君子湯益氣健脾,佐以神曲、半夏化痰和胃,山梔清心除煩,芍藥柔肝緩急。若痰熱甚者,可加黃連、竹茹以增強清熱化痰之力。

其他相關理論

  • 肝與驚動的關係: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小兒肝常有余,若情志不遂或外受驚恐,易致肝氣鬱結,化火生風,內擾心神,亦可引發睡中驚動。治療可佐以鉤藤、蟬蛻等平肝熄風之品。
  • 經絡學說:足少陰腎經與手少陰心經相互絡屬,若經氣不利,可影響心腎相交。針灸可選取神門(心經原穴)、太谿(腎經原穴)等穴,以調和陰陽。

此證雖多屬輕症,然長期不癒可能影響小兒生長發育,故需審因辨治,調理臟腑氣血,以復其陰陽平衡。歷代醫家如《保嬰撮要》等,皆強調從心腎與脾胃論治,為臨床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