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順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順傳」詳解
概念定義
「順傳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重要術語,指疾病按照正常規律傳變發展的過程,與「逆傳」相對。此概念主要應用於兩大範疇:一是外感熱病(如傷寒)的經絡傳變規律;二是內傷雜病的五臟傳變次序。
傷寒病證的順傳
在《傷寒論》理論體系中,順傳指外感病邪循經傳變的正常途徑:
- 六經順傳次序:太陽→陽明→少陽→太陰→少陰→厥陰
- 傳變特點:
- 由表入裡:從太陽經表證逐漸深入臟腑
- 由陽入陰:從三陽經傳入三陰經
- 循經而傳:按照經絡相連關係依次傳變
典型順傳過程表現為:先見太陽經惡寒發熱等表證,繼而出現陽明經壯熱煩渴,或少陽經寒熱往來,若不愈則漸入三陰,出現太陰腹滿、少陰脈微細、厥陰寒熱錯雜等證。
五臟疾病的順傳
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提出五臟疾病順傳理論:
- 五行相剋傳變:肝(木)→脾(土)→腎(水)→心(火)→肺(金)→肝(木)
- 傳變時程:或三月、六月(慢性病),或三日、六日(急性病)
- 病理機制:一臟有病,則傳其所勝之臟,如肝病傳脾(木克土)、脾病傳腎(土克水)
此種傳變反映疾病由輕轉重的自然發展過程,若順傳至五臟皆病,則預後不良,故《內經》云:「傳五臟而當死」。
理論基礎
- 經絡學說:十二經脈流注次序與表裡關係構成傳變路徑
- 五行生剋:五臟間相剋關係決定疾病傳變方向
- 正邪消長:正氣漸衰則病邪逐步深入
臨床意義
掌握順傳規律有助於:
- 預測疾病發展趨勢
- 實施「治未病」策略,截斷傳變途徑
- 判斷疾病預後吉凶
- 指導治療時機與方法選擇
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吳鞠通等均在順傳理論基礎上發展出相應的辨證論治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