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順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順證

順證為中醫病因病理學之重要概念,指疾病發展符合其固有規律,病情演變平穩,正氣足以抗邪,預後良好。此類證候多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中,機體氣血陰陽調和,邪正相爭趨向緩解,病勢順遂而無逆亂之象。

臨床特徵

  1. 外感病順證
    以麻疹為例,若疹點紅活、分布均勻,透發有序,熱勢隨疹出而漸退,兼見神清氣和、二便通調、食欲漸復,即為順證。此乃邪毒外透,正氣驅邪外出之佳兆。
  2. 內傷病順證
    如癰疽瘡瘍,若局部紅腫熱痛局限,膿液稠黃,潰後腐肉易脫,新肉漸生,伴隨全身症狀輕微,亦屬順證,提示氣血充盈,毒邪得泄。

病機分析

順證之形成,關鍵在於「正勝邪退」:

  • 正氣充盛:臟腑功能未衰,氣血津液輸布正常,能濡養機體並托毒外出。
  • 邪氣受制:病邪性質與傳變未超越正氣調控範圍,如風熱之邪從表解,濕濁之邪從二便而化。
  • 經絡通暢:氣血運行無阻,邪有出路,如麻疹之邪從肌表透發,無內陷之虞。

與逆證之鑑別

順證與逆證相對,後者指疾病違反常規,正虛邪陷,如麻疹疹色紫暗、隱沒不透,或高熱神昏,均屬逆證。二者之別,在於正邪交爭之態勢與臟腑氣機之順逆。

中醫理論依據
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。」順證即體現此理,強調人體自癒能力與疾病轉歸之關係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亦重視「順傳」與「逆傳」,認為六經傳變若依序而進,則病易癒。

綜言之,順證為中醫判斷疾病預後之重要指標,反映機體陰陽自和、邪正相爭之良性轉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