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瞤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瞤瘛
定義與病機
瞤瘛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症名,指肌肉或眼瞼不自主抽動、牽掣之狀。其病機多與「風」、「肝」、「氣血失調」相關,可分為以下兩類:
-
筋肉瞤瘛
- 經典論述:見於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,描述筋骨拘緊、肌肉抽搐,伴隨視物昏花(「目視(目巟)(目巟)」)。
- 中醫解析:此類瞤瘛屬「肝風內動」或「血虛生風」。肝主筋,若陰血虧虛,筋脈失養,則見筋肉瞤動;或熱極生風,風火相煽,引發抽搐。
-
眼瞼瞤瘛
- 經典論述: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及「厥氣上行」(氣機逆亂),患者面如蒙塵,眼瞼跳動拘急(「目乃瞤瘛」)。
- 中醫解析:眼瞼屬脾,然「肝開竅於目」,故多與「肝脾不調」相關。肝氣鬱滯化風,或脾虛氣弱,血不榮絡,皆可致眼瞼瞤瘛。
病因與證型
- 肝陽化風:頭暈目眩、筋肉瞤動,舌紅脈弦數。
- 血虛風動:面色蒼白、肢體麻木,舌淡脈細。
- 脾虛氣逆:眼瞼跳動、倦怠乏力,脈濡弱。
古籍延伸
《靈樞·經脈》論及「經氣厥逆」可致肢體瞤瘛;《金匱要略》亦載「邪氣中經,身癮疹瞤動」,提示外邪侵襲經絡亦為病因之一。
中醫治法
- 針灸:取太衝、合谷平肝熄風;足三里、三陰交調補氣血。
- 方藥:
- 肝風用羚角鉤藤湯;
- 血虛用四物湯加鉤藤、天麻;
- 脾虛以補中益氣湯佐熄風藥。
此症須辨虛實,虛者重在養血柔肝,實者宜清熱熄風,臨證當審因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