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瞤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瞤酸
定義與病機
瞤酸為中醫病證名,指肌肉不自主掣動並伴隨酸痛的症狀,屬「筋惕肉瞤」範疇。其名源自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,載述歲土不及之年,風木乘虛克脾,致人體氣機紊亂,出現「筋骨繇復,肌肉瞤酸」等症,反映肝風內動、脾虛濕困或氣血失養之病理基礎。
病因病機分析
- 肝風內動:肝主筋,若陰血虧虛或陽亢化風,筋脈失濡則見肌肉瞤動,酸楚不寧。
- 脾虛濕阻:脾主肌肉,運化失職則水濕停聚,肌肉氣血壅滯,發為瞤酸,多伴體重、腹痛等症。
- 氣血兩虛:氣血不足,肌肉筋脈失於溫煦濡養,致惕動酸軟,常見於久病或過勞者。
- 外邪侵襲:風寒濕邪客於經絡,阻遏氣血,亦可誘發局部肌肉瞤酸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」之陽虛水泛證。
相關典籍論述
- 《黃帝內經》以「瞤酸」與「繇復」(搖擺不定)並提,強調其與肝脾功能失調、風木過勝相關。
- 《傷寒雜病論》進一步闡述陽虛水泛或津傷筋急所致之「筋惕肉瞤」,可伴見瞤酸,治需溫陽利水或滋陰柔筋。
辨證要點
臨床須分虛實:
- 實證:瞤動劇烈,酸脹明顯,多因風邪、濕阻或痰瘀,舌苔厚膩,脈弦滑。
- 虛證:瞤動隱隱,酸軟乏力,多見氣血不足或肝腎虧虛,舌淡脈細弱。
與相似證候鑑別
- 轉筋:以肢體拘攣、屈伸不利為主,多因寒濕或津傷,與瞤酸之肌肉顫動有別。
- 痹證:以關節疼痛為重,雖或伴肌肉酸楚,但無明顯瞤動。
附:古籍原文摘錄
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:「歲土不及,風乃大行……民病飧泄霍亂,體重腹痛,筋骨繇復,肌肉瞤酸,善怒。」提示此症與歲運不及、肝脾失調密切相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