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嗽聲不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嗽聲不出

病證名,出自《太平聖惠方》,指小兒咳嗽時聲音嘶啞或難以發聲。此症多因邪熱犯肺,灼傷肺津,導致肺失濡潤,氣道不利所致。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若熱邪壅滯,耗傷陰液,則肺氣不暢,聲門失養,故見咳嗽而聲不出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邪熱侵肺:外感風熱或燥邪,內犯肺絡,灼津成痰,阻滯氣道。
  2. 肺陰耗傷:熱邪久羈,或素體陰虛,肺津不足,咽喉失潤。
  3. 痰熱壅肺:痰濁與熱邪互結,壅塞肺絡,妨礙氣機升降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咳嗽頻作,咳聲低啞或完全無聲
  • 喉嚨乾燥或疼痛,痰少黏稠難咯
  • 或伴發熱、口乾舌紅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

治法
甘潤生津、清肺利咽 為主,佐以宣肺化痰。

方藥

  1. 杏蘇飲(《太平聖惠方》)
    • 組成:杏仁、紫蘇葉、陳皮、生薑等。
    • 功效:宣肺化痰,潤燥利咽,適用於外邪初犯、肺氣不宣者。
  2. 紫菀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)
    • 組成:紫菀、貝母、知母、桔梗等。
    • 功效:清熱潤肺,化痰止咳,適用於痰熱壅肺或陰虛肺燥者。

隨證加減

  • 若熱盛傷陰明顯,可加麥冬、沙參、天花粉以滋陰生津。
  • 痰黏難咯者,酌加瓜蔞仁、竹茹以化痰通絡。
  • 兼風熱表證者,配桑葉、菊花疏風清熱。

中醫理論延伸
此症與「金實不鳴」機理相關,肺屬金,邪實閉阻肺氣則聲啞。治療需注重 「潤燥並行」,既清熱祛邪,又顧護肺陰,以恢復肺氣宣肅之能。古籍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提及「肺熱聲嘎」,可參考清燥救肺湯加減化裁,進一步調理肺脾陰液。